早在西元前二○○○年,中国人就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卓著。他们驯养了狗、豬、山羊、绵羊和马,也发展出了陶工旋盘(potter’s wheel)。到了西元前一五○○年,开始了丝绸纺织。当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穿越西奈(Sinai)沙漠时,中国人也发明了以毛笔和墨汁书写在竹简上。约西元前五○○年的佛陀时代,中国人则制定了法律典章,发行货币,并发明了一种称为「蹴鞠」、类似足球的游戏。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这个积极进取的民族,先后为世界带来了纸、火药、罗盘、算盘、眼镜、纸币以及最重要的活字印刷工艺。 由此可见,中国的牙科应该也起源甚早。证据显示,中国人于西元二世纪时,就开始使用砷来治疗蛀牙,可能是用来杀死牙髓和减轻牙痛。他们也比西方牙医师早了一千年,发展出用以填充的银汞剂。苏恭(生于西元六五九年)在其《新修本草》中提到了「银膏」,一一○八年,唐慎微又于《重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再次提及;明朝时,刘文泰以及李时珍讨论了银汞剂的组成:一百份的汞,加入四十五份的银及九百份的锡,将这些东西研碎后,形成膏状,据说坚硬如银。其他早期文献显示,早在十二世纪,中国人就已制作了全口假牙。 西元一二七○年代,当马可波罗旅行至中国时,他曾提到:「该省的男男女女,都有以薄金片覆盖牙齿的习俗,此薄金片与牙齿形状极为精确吻合,且可持续保持着。」到底这些金片是为了美观,还是治疗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十三世纪时,在中国已有了复形牙科的技术和能力了。 在口腔医学的领域中,中国早在一三○○年代就有明确的文献。成书于后汉时期(西元二五~二二○年)的早期医书《难经》,相传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经考证应为东汉前的历代医家不断整理而成,该书中就描述了口内的白点是麻疹的前兆症状。 在十一世纪时,有两位医生描述了咀嚼和吞咽的整个过程,虽然他们对于看得见的咀嚼和吞咽过程的描述都正确无误,但是对于食物抵达胃部之后的所有认知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将消化归因于来自脾脏水气的作用。 在中国,口腔外科已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我们在古代的文献中,发现在秦朝时(西元前二五五~前二○六年)已有以外科手术完成唇裂修复的记载,这是世上有关口腔外科的最早记载。到了西元十七世纪,中国的外科医生已非常熟悉许多口腔与喉咙的疾病,也针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例如扁桃腺脓肿及唇部之上皮瘤。十八世纪时,在口腔疾病和口腔解剖学的了解更有长足的进步。一七八四年到一八二六年间,赵文钦编辑了一本有关外科学的著作,书中描绘许多用于口腔手术的器械。 一本广泛描述口腔解剖的重要医学专著《咽部征状与治疗图示》(Illustrated Notes of Symptoms and Treatment in Laryngology,暂译),成书于一八二二年。书中还评述口腔的结构并定义了口腔与咽喉间的区隔,还有包括口腔疾病、喉部脓肿以及舌唇与下巴肿瘤的专章。 传统医药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除了在正统医学上不断有所突破外,对于疾病的成因与治疗仍有着与现代医学背道而驰的观念。虽然在医学和牙医学上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依然遵循着传统主义的医疗方式。他们的治疗基础建立在「阳」与「阴」的原理之上,前者代表着刚毅、太阳、阳光和热;后者意味着湿、阴暗和冷。健康是阴阳维持平衡的结果,这些力量被认为循着路线不明的十二子午线循环于身体之内。虽然正确路线不明,但其大概位置均已建立。当体内阴阳失衡时,即以针刺入子午线(经线)的适当之点,借以驱除致病之力,让有益健康之力进入重建平衡,以遏止疾病的蔓延。 这种疾病与治疗的理论,近似于希波克拉底的基本体液和疾病相关的理论。而当希腊人以放血来恢复生理平衡的同时,中国人卻依赖一种生命的原理叫做「气」,有点类似于希腊人的「精神」(pneuma或spirit)。气可以被排出或补充,只要简单借着针在正确的「穴位」穿刺即可。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超过三六○个被认为与内部构造相关连的点,他们将这些点绘制成图,其**有一一六个点被认为与牙齿和其他的口腔构造有关。尽管对针刺疗法的疗效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服西方的科学,但是对于口腔疾病的针刺疗法经证明确实具有相当疗效,此疗法被广泛用于许多拔牙和牙龈炎、口腔炎及舌炎的治疗上。 为了补充针刺疗法的不足,传统中医也一并施行烧灼术的艾灸,但这会造成如同拔罐所引起的局部发炎现象。将艾草(Artemisia vulgaris)的叶子磨成粉,堆积在皮肤上预定的点燃烧,并熏烧至成灰为止,最后除了灰烬之外,皮肤上还会产生水泡。今天的中医在熏烧的艾草下面,会放置洋葱、大蒜或生姜等薄片来隔绝,或是在艾草尚未完全燃尽之前即予移开,以避免皮肤起水泡。这种疗法的基本理由是使用属「阳」的火来对抗及驱逐过多的「阴」。艾灸配合施针(即针灸)已广泛用于治疗牙痛和其他口腔疾病上。 草药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部分,大部分现存的资料,可以回溯至一五七八年,那时伟大的药理学家李时珍出版了不朽著作《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有五十二册,书中囊括了一千九百种药材及八千种处方。其中最常开列的药草是甘草,长期被认为对许多疾病具有疗效,此芳香植物的根被配制成粉末、药丸和茶,经常与其他药草合并使用。 辨视舌头症状是古老中国医学中独特的诊断工具,舌表面的改变会反映出疾病,显示其严重程度以及暗示该疾病的预后(prognosis)情形。舌诊首见于西元三○○年的《内经》,与今天所使用的技术相比较,事实上没有多大改变。颜色、舌苔及舌表之湿润程度都必须仔细检视,作为诊断依据。 对于龋齿和牙痛的传统解释中外皆同,都认为是牙虫作崇,中国人认为牙虫的破坏活动可以借着在餐后清除口中食物残渣的方法来遏止。因此,餐后漱口成为一般例行公事,就如同刷牙一般。我们今日所知以鬃毛垂直植于刷柄的牙刷,就是中国人于一四九○年代所发明。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