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内心非常激动,期待牙齿拿回来戴!
NND加工厂又掉链子了,他们几乎已经习惯了,刃状边缘的设计,边缘宽度深浅都是他怎么顺手怎么来,于是经常的返工又来了!
现在还有很多医生和技工理念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只要冠边缘放在龈沟内就算密合,而且能减少龋坏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只知道刃状边缘,就算你备了明显的肩台都会给你盖过去!
比如下面的这个金属冠

颊侧肩台和牙龈明显是能分清楚在哪儿的

初看代型分割处理没什么问题,但箭头所指的那条万恶的颈缘黑线,这就是技工所谓的边缘中止线,明显是盖过了肩台,金属冠边缘比较容易调磨,但如果是烤瓷冠,边缘的打磨特别容易导致蹦瓷而返工。

这张图很明显是“双重边缘”,不用在口内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又被延长了!边缘延长使得修复体不能完全就位从而导致咬 牙合 高,而且是高的离谱。
经过数次失败后,我决定不做冠修复了,每天就做些简单的根管和拔牙。
这样过日子真没意思,每天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激情。然而我不会放弃心中的理想,偶尔也找两个离体牙来练习牙体制备。
前不久一位患者分诊给我做一个桥,第一次接诊内心非常矛盾,当时很想给他磨练练手,但又怕磨!因为我老板(江湖出生)是不允许我备肩台的,而且他们选择的加工厂失望了N次,可以说对他们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当时只把准备做桥的基牙洁治了,告诉他过段时间来再做牙,这样要健康一点。心想也许下次来老板接诊我就不用矛盾了。就在把他快要忘记的时候,他又来了,而且要找我做。
心想要做就做好,和患者沟通了一下,他虽然选择做普通烤瓷。但建议他做一个卫生桥,加全金属颈缘,这个设计对去他以后的健康会很有好处。患者只说了一句:你是医生,你看怎么好久怎么给我做。
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作为医生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为自己想,怎么方便怎么来,如何快捷方便的挣钱,并不是为了患者的长远健康需求作想!回想曾经看到过的牙齿模型,几乎都还是传统的鞍式桥体,其实它是一个淘汰产品,但基层还在普遍使用。我们只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去给患者解释,他们也能接受更健康的东西。

只做了基牙的洁治,看到上牙应该反省!




口内拍摄还需练习,这几张有点对不住观众。
边缘完成线基本能看清,没用排龈线,制备齐龈肩台,
海吉雅水晶澡酸盐取模。



这张可以明显看到六的 牙合 面 制备不足。
这算是自认为合格的模型了,找朋友帮忙选择了深圳一家制作,模型快递出去的第2天,有个美女打电话来说:
周医生您好,您的这个件 合牙 面制备不足,能不能做个金属点?再把对 牙合 牙尖调磨一点,我们给您标记出来!当时心里非常高兴,觉得他们好负责,不像这些小加工厂,招呼不打一个想怎么做怎么做。
盼啊盼,牙齿终于拿回来了。


面 形态和窝沟染色比较满意,只是有点透OP层了。

这就是传说中卫生桥了,优点是不刺激桥体下方的龈组织。全金属边角增加了边缘密合和抗力。
这样看似基本合格了,当你要成功的时候也许下一步就是失败,这个牙戴在患者口中的时候白了很多!
也许他们的技师做惯了******件,对我这个普烤不感冒吧。


死白死白滴! 真有点对不住战友们,争取下次做好。
每天进步一点,快乐就会发自内心。
最近还接了两一个二手病人,本来很简单但被弄复杂了。

其他诊所补牙后一个月开始疼痛,同事处理一次感觉牙胶尖没取干净,照片一看。居然超了很多,估计是一辅尖!
遇到这种情况,理论上是要做根尖手术的,但没做过,心虚不敢动手!患者也惧怕手术,最主要的是先解决疼痛问题。保守疗法: 第一次行根管开放引流,消炎药两天。
第二次,根测仪能准确测量根管长度的情况下,做了根管预备,封氢氧化钙,患者居然没明显症状了!
死马当成活马医还好了!根充三个月了,嘱咐不适随诊,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另外一个牙 也有问题,但患者暂时不想处理。

牙胶尖洽填,糊剂超充。
最后一个是下磨牙半切术失败。
一年前接诊也是其他医生的病人,补牙后两个月咬物酸痛,当时照片近远中欠填,近中根尖暗影较大。
近中两根尖1/3处均有探痛,照片又未到工作长度,再用根测仪测量 有痛的位置 现实短路,确定根裂。
常规处理就是拔牙,但书上有下磨牙半切术。取得患者同意拔出近中根,保留远中根,当时拔牙很顺利,远中根封药。
半年后病人复诊,见拔牙创愈合良好,准备根充后观察数无症状行冠桥修复。但根充完了照了张片,郁闷的要死。
欠填了,而且还有一牙根未把出来。

又失败了,但下次在遇到肯定会小心。工作中不够严谨,拔牙完了 应该仔细检查 有无遗漏,但是记得当时拔牙近中是拔出了两个牙根,也许这是近中第三个根也说不清楚!
用我的失败,提醒刚出道的战友们工作中一定小心+严谨
最近一直在想这个患者,先要拔出近中遗漏的牙根,远中重新治疗,而且要做桩核加固,不然剩余牙体组织太少了。当时计划保留远中根的时候,没想到需要做桩!
根充都三四个月了患者没来复诊!哎~~~~~~~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啰啰嗦嗦写了两天,终于完了,感谢您的阅读。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