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已十余年。
其间有诸多感慨与心得,很想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却每每难以成行。
在最近的实战培训之中,有了更多与全国牙医同行的交流机会,时常聊起齿科技术的学习与牙医的成长,以及工作中碰到的很多有趣的病例,让我终于有了下笔的冲动。
一切,随笔而言
从一个真实的经历开始:
时间大约2004年
有一位大姐走进我的诊室,随手抱着一本口腔临床专业书。
书的名字我记得很清晰:《圆锥形双套冠》,是上海张富强教授所著。这本书可以说对双套冠附着体技术在中国的开展与应用功不可没,据我所查阅,是至今为止我国******一本双套冠临床应用参考图书。
而我当时所在的医院也是中国最早开始双套冠技术的医院,做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几乎每天都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
这位大姐想跟我聊聊一些双套冠的问题。因为他手里恰好拿了《圆锥形双套冠》这本书,我很自然的把她当作了牙医同行。而随后她问到的问题则显示了她对双套冠技术有相当深度的认知,其中有:圆锥形双套冠的固位原理、固位形基牙和支持形基牙的选择,缓冲形双套冠的制作,后期固位力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即使对于现在已经开展双套冠技术的医生,想要正确的全面回答,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缓冲型圆锥形双套冠,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缓冲的基牙会不断的萌出伸长,内外冠之间的缓冲间隙会随着时间很快的消失。
如此专业的问题,也调动了我的积极性。
幸运的是我当时已做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而且一直反复的阅读《圆锥型双套冠》。所以我的回答很清晰的解决了这位大姐的所有疑问。但令我惊异的她最后说是来求诊的患者。
买口腔专业书原因听起来很可笑。
她的首诊某公立医院医生建议她做双套冠附着体修复,但对义齿不做任何的解释:要做就做,不做还有别的患者排队!而患者的牙齿恰恰都是在医生的反复治疗,反复作冠,反复拔牙的过程中,自然牙越来越少。
所以患者很担心这种新的修复方法,所以患者想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双套冠,所以患者买了书、、、
买口腔专业书的结果说起来很可悲
因为牙医没有时间,因为我们的漠视,因为我们不屑于与非专业人士交流,结果,让患者去彻夜的查阅深奥的医学书籍。这个患者告诉我她是大学工科教授,但我想即使这样,没有半月时间,她也不会对书看的那么透彻!我们医生宣誓时的医德仁心又在哪里?
更可悲的大部分的医生,开展了双套冠技术,却可能并没有细致的掌握这一技术,更谈不上了解双套冠的应力分析,固位基牙选择设计,固位力调整及金沉积工艺等等与双套冠息息相关的理论基础。
换句话理解,牙医被患者专业了!
作为医生,尊严又在哪儿留存?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患者也成了我很好的朋友。
后来又碰到许多类似的事情、、、
其实,这个经历告诫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作为医生,不仅要有医德仁心,更要有与之相配的专业知识。从事临床经常会有这种感慨:当有了一个疑惑,或者心得及创新时,偶尔翻看教材或参考资料,发现书上早有答案或案例。
牙医之路,道阻且长。
希望我们多看专业书籍!不负于专业口腔医生的名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