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作为护士的补充,住院病人对护工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由于资源不足,“黑护工”日益蔓延损害患者的利益,甚至不断引发医患纠纷。 据一项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夫妻在老人住院时会选择请护工照顾。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社会对护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据了解,当前护工的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形式与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向医院选派护工;第二类是病人家属自己请来的私人陪护;第三类是一些正在试行的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据透露,当前大量存在的“黑护工”,多数单独在医院揽活儿,没有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往往是口头约定,责任、分工更是不明确,极易引发纠纷。 河南:建于1906年的河南省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年门诊量百万人次以上,来自全省的病人把这里的病房塞得满满当当。入院的不少老人都只有一个子女,或是子女在外地工作无法长期陪伴老人,请护工成为这些家庭无奈的选择。然而可供他们挑选只有在医院附近找活的自称护工的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集中在30到50岁的年龄段,也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每天就是手拿写着"护理"或"护工"字样的小纸牌,坐在医院花坛边上等着雇主上门。有的声称有上岗证书在手,但并不能展示给记者看。 山东:随着“421”型家庭的增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时间到医院照顾病人的家属越来越多,这推动了岛城护工行业的壮大,与此同时,这一急剧扩充的群体又面临着缺乏培训、无人管理、定价混乱、权责模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近日,记者走访岛城多家医院发现,几乎每家医院都有这样一群“黑护工”,不少医院甚至都已成为“家族产业”。“和我在一块儿做护工的一个人,她妹妹、弟妹、舅妈都是当护工的。一般都是第一次干得好,下次病人家属还找她介绍。”一位从事护工行业的张大姐告诉记者。 湖南:记者了解到,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照顾病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病人护理还是需要一些专门的技能培训,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如果护理方法不对,可能耽误甚至阻碍病情的恢复。”湖南某三甲医院护士胡群说。 长沙市民徐华明女士最近非常苦恼,母亲在医院住院即将做手术,可是她却由于工作太忙无法全天贴身照顾。“医院的护士根本照顾不过来,母亲一个人待在医院,吃喝拉撒都没有人管。”无奈之下,她只好请了一个护工。“这个护工是朋友的熟人介绍的,一天120元,工作内容就是替代家属在医院全天看护病人。”徐华明。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黑护工”没有所属的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仅靠长期盘踞在医院的“领头”拉客,接到客户后再在社会上临时聘请人员将服务转包,从中进行抽成。而“领头”者为了独占医院病患资源,甚至与医院管理层私下有类似“承包”协议,确保资源的“垄断”。 记者了解到,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诸如擦洗、喂饭、大小便护理和帮助患者行动等工作都是医院护士工作无法延伸的领域。但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照顾病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病人护理还是需要一些专门的技能培训,比如翻身叩背、喂水喂药等医学常识和护理知识。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如果护理方法不对,可能耽误甚至阻碍病情的恢复。”胡群说。 此外,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也让护工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平均来说,护工接一个病人的工作周期为6天-15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长期下来,缺乏正常的休息时间,护工体力严重透支,许多护工在饮食、精力、注意力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游离在制度管理边缘 据一家以护工为主要劳务输出对象的家政公司的魏经理透露,近几年来家政服务业中涉及病患陪护的越来越少,服务公司对于专职进行病患陪护方面的人员输出量日渐降低,“一个月的时间最多有两三个,还都是以前有很丰富陪护经验的熟手。”“目前‘重医疗,轻康复’的观念根深蒂固,护工提供的是劳务服务而非医疗服务,故尔从业人群仍然集中在外来务工人员、下岗未就业人员中。”魏经理认为,造成护工市场混乱的关键原因就是这一行的准入制度没有完全建立,任何人都可以来做。 其实,对于护工市场的管理,国内不少城市有着较为成熟的做法。在宁波,护工要拥有健康证,经过专业培训,上岗时统一着装,服从院方管理。而且,派遣机构还要向社会公示服务收费标准,分级分科明码标价。 记者了解到,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照顾病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病人护理还是需要一些专门的技能培训,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如果护理方法不对,可能耽误甚至阻碍病情的恢复。”湖南某三甲医院护士胡群说。 不少业内人士受访表示,目前护工市场混乱源于行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行业管理政策的空白,医院对于护工的管理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因此不愿意管理;二是政府对护工行业没有从业资格方面的政策限制,属于零门槛准入,导致该行业良莠不齐;三是收费政策的空白,在大多省市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没有“护工费”这一收费项目。在护理费的项目内涵中,也没有将生活护理方面的工作内容纳入其中。 “黑护工”是指来医院里闲逛找活的护工人员,他们没有上岗证。这些人手里面拿着自己是护理或护工的小纸牌,在医院的花坛边等着生意上门。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小花园,记者就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在用这种方式来找活。她告诉记者,自己到郑州做护工已经有十年时间。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纪德尚指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该行业的准入标准,让护工接受专业的培训,经过考核以后取得上岗资格。护工的持证上岗是推进医院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也是解决医院护理和医患纠纷的解决办法。同时还可以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和管理。同时专家还建议,可以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来达到护工的自治和自律,适当提高护理服务价格,也可以使护工的劳动价值更容易得到认同,也使她们的素质可以更好的提高。 扎堆盘踞老年病房为多挣钱主动变“黑” 记者早就听说北京的“黑护工”地域观念很分明,经常一个医院或者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地方来的,大家很“团结”,一旦站稳脚跟,别的地方的人很难染指。这种情况在老刘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他告诉记者:“这个科室已经被我们村人全包圆了。” “我那时候算是‘正规军’,有公司的,但是不像现在这样还要经过培训,也没有上岗证,拉到病房就干活。家政公司负责介绍病人,然后他们抽头两成,我一个月能拿到120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不算低,但是活儿确实比保洁累多了,主要是晚上睡不了整觉。干了一年多,我一个老乡说,你干吗不自己出来单干,何必让家政公司白赚这个钱?” 老刘对自己没有护工上岗证并不讳言,甚至对病人家属说:“不用迷信那几张纸,我当年可是从护士那里一点一点学来的,比现在他们培训几天就上岗的强多了。”老刘并非夸口,他的经验丰富,手法娴熟在这层楼是有口皆碑的,这全靠当年的“偷师学艺”,给病人喂鼻饲,给瘫痪的老人做全身按摩,处理紧急抽筋,帮病人灌肠排便……这些基础护理工作做了十年,老刘早已是轻车熟路。目前在这里干的护工们基本上都是老刘一手带出来的,现在,他领导着一支真正的护工“游击队”。 调查:医院“黑护工”泛滥 粗放式服务何时休? 由于资源不足,“黑护工”现象日益蔓延,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甚至不断引发医患纠纷。据透露,当前大量存在的"黑护工"几乎没人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往往是口头约定,责任、分工更是不明确,极易引发纠纷。这些"黑护工"甚至形成产业链,由长期"盘踞"在医院的领头揽生意再分转手下。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社会对护工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加大。当前被"黑护工"蚕食的护工市场出路在哪里?粗放式服务何时休?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