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户地去敲门,像推销员一样,和居民套近乎。”上海市周家桥社区的家庭医生陈华说的是家庭医生制度一年前刚推行时的情景。如今,家庭医生被称为“健康守护人”,陈华的电脑里详细记录了400多户签约居民的1347份健康档案,她说,“走进自己的片区就好像回到了家”。 上海市卫生局9月23日的数据透露,该市10个区开展了“家庭医生制”试点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共签约家庭76.98万户,签约常住居民209.9万人,签约户籍居民147.13万人。 “签约”来看病 “我现在是离不开他了,严医生也把我们这样的老病号都装在了心里。”这是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居民魏老先生的心里话。 严正是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在与80多岁的中风病人魏老先生“签约”后,成了他家庭的“守护人”。 “我们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过去,家庭医生就会到我家来,又安全又方便。这样一来,小辈也不用请假了。”魏老先生说。 上海市卫生局介绍,本地户籍居民和外来常住人口都可签约“家庭医生制”,签约居民可凭“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享受免费建档、预约门诊、预约检查和预约住院等优先待遇。 建健康档案 “我妈妈是4年多前脑溢血瘫痪在床上的,以前她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做子女的非常犯难。两年前陈医生为我妈妈建立档案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患者家属蔡女士说,“她告诉我们要注意病人身体的清洁,尽量搀扶着活动,避免褥疮和尿路感染。我妈妈半夜发烧,一个电话就能得到陈医生帮助。” 在上海,家庭医生为每位签约患者都建了健康档案,建档后,如需相关资料去其他医院,可持相关证明调取健康档案。试点以来,家庭医生共接听健康咨询热线139.72万人次,对签约居民开展健康筛查55.25万人,占签约居民的26.32%,对签约居民制定干预指导方案48.01万人,占签约居民的22.87%。 观念仍需变 家庭医生概念刚引入社区时,市民普遍存疑,有人在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时,连门都不敢开。即使到今天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但还没有根本转变。去年4月的一项全国范围调查显示,10.5%的受访者对家庭医生制度仍不看好,主因是对医术顾虑重重。 “家庭医生应该是高层次的赤脚医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德余指出,要保证家庭医生具有能力,才能建立起家庭医生和家庭之间稳定的信任关系。此外,整个社会的卫生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的构建也非常重要。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