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看病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而“砍医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无辜丧生的实习生到近期深圳鹏程医院身中16刀的护士,医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为此,搜狐健康******发起态度小调查,收集网友对于医生看法的第一手信息。 网友:医生不好打交道 冷漠而且唯利是图 根据自己的就医经验,48.09%的网友表示自己曾经有过与医生不愉快的相处经历;另有39.82%的网友表示自己与医生不愉快的相处经历有“很多”。表示自己“几乎没有”和“没有”与医生不愉快相处经历的网友只有7.31%与4.78%。从调查结果来看,与医生有过不愉快相处经历的网友明显占多数。 近五成网友拥有与医生不愉快的相处经历 也许正是这种不愉快的相处经历造就了网友心中的医生形象。从调查来看,22.73%的网友认为医生是“冷漠、不近人情”的,排在所有医生特点的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唯利是图”、“缺乏耐心”、“人品差”三个特点。而选择医生具有“认真敬业”、“善良热心”、“品德好”等优点的网友总比例只有17.76%,远远落后于选择医生“冷漠”网友的比例22.73%。 网友心中医生**的特点是冷漠 医生:工作繁忙难有仔细沟通 乱开“大处方”可能会被取消处方权 追溯医生给患者带来“冷漠”印象原因,沟通时间不足算得上是一个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卫生部生命伦理专家组成员袁钟有非常具体的形容:“你知道如果超过五分钟,外面的病人会干什么?会敲门,会嚷嚷‘怎么还不出来,干吗呢?’会闹起来的。其实医生巴不得给你看50分钟,但外面人山人海,后面的病人受不了,医生不可能再延长问诊时间。” 另一方面,中国医生自身的工作强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与病人沟通的有限性: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就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经常要看二三十人以上,每个人都需要20多分钟。我原来看22个病人会从下午一点看到六点”;而对于某种特定科室的医生,工作强度更是难以想象:在春季手足口病与流感的旺季,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的工作量是一天150个病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吃饭都不能离开诊桌。即便于此,还是难以满足排队看病的孩子与家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到每个就诊孩子身上的就诊时间大概是4-5分钟,医生只能言简意赅的告知叮嘱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没有与患者仔细沟通的时间。 从调查结果来看,网友眼中医生的第二大特点是“唯利是图”。目前,中国医生的收入比例大抵是工资+奖金+回扣+红包。从基本工资来说,医生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低收入的群体,在很多城市中,刚工作的医生一个月工资几百块,几十年的老教授一个月也才4000块。维持医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基本上是医院每个月的“绩效奖金”与开药所得的“药品回扣”。而“药品回扣”也正是“大处方”的真正来源——有一部分医生为了药品回扣,不惜给病人滥用药、用贵药,造成患者与医保基金需要承担不合理的医疗负担。针对这一情况,北京的医改试点正在进行“医药分开”的运营探索,试图斩断医院与药品间的利益。特别是对于“大处方”现象,医改试点朝阳医院不久前刚公布一项有关措施:自9月1日起,朝阳医院每天抽取约2000张处方,由专家组点评,严查不合理用药处方,包括金额巨大的处方与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医院将视情节轻重对开具大处方的医师给予扣罚处方所得、取消处方权等惩处措施。相关政策的运行效果值得广大患者与医院期待。 网友:医生职业要求高技术 关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技术含量,有46.64%的网友表示:“技术系数很高,需要经过刻苦学习与训练”;26.71%的网友表示:“医生职业非常高尚,需要巨大付出与心血”;26.66%的网友表示:“跟360行没区别,也就是一技之长”。 多数网友认可医生是个高技术的职业 医生:职业要求工作学术两不误 相对于大部分职业而言,因为切实关系到人的生命,医生的确是一项技术系数较高的工作。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医生首先要经过5年的医学院校学习(如需要攻读硕士则需增加3年,博士另增加3年),一年的医院临床实习。找到正规医院的工作后一年方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合格4年之后才有资格升级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工作满7年之后可以有资格晋升副教授,副教授工作7年之后方有资格晋升正教授。而每一次的考试与职称评选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筛选,不仅包括临床工作的质量,更是要求相关专业论文的发表数量与发表刊物的级别。这也是为什么医生这个职业如此忙碌的原因——大部分医生为了晋级的需要,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休息的时间则是少之又少。 网友:治不好病大部分责任怪医生 有矛盾要换地方告领导 调查显示,有56.35%的网友认为“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医生需要负大部分的责任”;22.7%的网友表示医生需要对治疗效果不理想“负全责”;另有14.59%与6.36%的网友表示医生需要对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负一半左右责任”或是“小部分责任”。 过半网友认为医生应对治疗负大部分责任 在被询问到“如果与医生相处中出现矛盾,你会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时,有28.24%的网友表示会“找医生的上级主管反应”;有27.91%的网友表示会“换医院还医生治疗”;有26.31%的网友表示会“与医生理性沟通,试图解决问题”;另有9.75%和9.79%的网友表示要“暴力解决问题”或是“去医院吵闹,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遇到医患矛盾时多数网友选择高速上级领导 医生:医学是能力有限的科学 医患矛盾需要理性解决 不可否认,在医生群体中的确存在一些因为失误而导致患者疾病治疗不理想的行为。有很多患者觉得医生看病**能直接告诉自己“能不能治得好”,但是从医学方面来说这中可能性很小。大部分时候,医生可以详细解释疾病的目前情况以及治疗的计划,但是治不治得好的确很难在一开始就下定论。卫生部生命伦理专家组成员袁钟曾表示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医生能告诉患者的只是‘诊断不明白、方法不完善、效果不理想’——这是科学家说话,能告诉你‘是或不是’的,那是神学家——药到病除、******百病,斩钉截铁地说假话——医生可不能这么说话。‘有限’是科学的特征,‘无限’是神学的特征,只有上帝才是无所不知的。” 而对于医生可能发生的失误,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这样表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医生也是人,永不犯错的那是神。我自己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我治病人没治好的时候我确实不断在反省在检讨,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但是这个东西你没办法避免,这是人的本性,只要是人就会有他的认知有限性。” 当医患矛盾甚至医疗纠纷发生时,理性沟通无疑是医患双方都认可的最佳的解决途径之一。目前在中国,医患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发展,比如有些大病没有早期诊断出来;比如患者进医院时看似小病,可是治疗后却变严重,甚至死亡等等。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大部分患者或者家属的第一反应就是“医生治坏了”。这时候,医生的主动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对于沟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情况下的沟通当然很难,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最后的沟通结果如何,取决于医生最开始交代病情时,以及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没有让患者了解到每一步的情况,并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可能出现的后果。” 对于患者自身而言,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医患纠纷、涉及到需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要注意及时封存现场的实物。北京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中清提供了具体需要注意的事项目录,包括: 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人身损害后果时,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应立即对输液器、注射器、残存的药液、血液、药物以及服药使用的器皿等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封存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操作,防止再次污染。需要同时封存的还有同批同类物品,以便用作对照检验参照物。 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不能像药品一样批量生产,而且血液的质量涉及到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中的多个环节,包括:血液采集、检验、分离、包装、贮存、运输、使用等,而输血引起的不良后果可能由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引起。因此,为了保证结论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利于明确责任,对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等标本进行封存时,医疗机构还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如短时间不能到达现场的,应先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对血液和输血器具进行密封,并在适宜条件下暂存,待采供血机构人员到场后,由三方共同封存。封存的实物应包括:血样标本、标签、剩余血液、输血器具、稀释液体等(受血者接受输血前后血标本、输血后尿标本以及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的标本、输血袋整套装置等)。 另外,封存物品送检启封时,须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而且,在场的双方当事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均保证在二人以上。为了保持封存物品的初始状态,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真实、公正,封存物品的保存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如无菌、冷藏等,因此,条例规定了由医疗机构保管封存物品。 网友:有机会我也不会做医生 在被询问到“如果有可能,你是否会选择成为医生”时,55.68%的网友选择了“不会”,44.32%的网友选择了“会”。从这一结果来看,医生对于大部分网友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 超5成网友表示不愿做医生 现实:合格医生资源短缺 职业现状堪忧 据统计,中国现有的13亿人口拥有约两百万“医生”,每千人口可以分摊到大约一个半医生。与“******五国”中的印度相比,我们的医生人口比例要高出一倍多。但是,相比较于许多国家的医生接受过医学博士的教育和训练,我们两百万医生中只有大约一半人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医生只占了8%(医学博士就更少了)。如果我们以相似水平的医生来比较的话,中国的医生人口比例与印度接近,但不到巴西的一半。 而从医生就业的等级来看,大部分接受过本科医学院校教育的医生是不在基层医院行医的,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医生”大多数无法给病人诊断,只能给病人配药,提供慢性病的简单治疗。即使是这些含金量不高的医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分布还非常不均,使得合格医生的短缺问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严重,而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则都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是一名眼科医生,她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终于累倒在病床上。她的故事引起了全社会共鸣。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陆文婷的“翻版”。 《中国医院》近期发表的一项关于北京市5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有2/3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工作压力大。工作超时、加班、值夜班、没有午休是医务人员的工作常态。80%的医务人员表示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10%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医务人员平均每月要值7个夜班,夜班时通常无法休息。绝大部分医生都表示患者太多,最多的一名医生一天接诊150人次。在492名被调查者中,有273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令其“身心俱疲”,占到了一半以上。 虽然坊间盛传医生都拥有“高收入”,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医生的收入都难以满足医生的自我认同感。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带宠物狗去看病,挂号费是100元,医药费800多元。而我给人看病,挂号费只有14元。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劳务技术的低价值是众多医生不满自身职业的一大原因。 根据人民日报的中国医生现状报道,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段华作为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月均收入是1.3万元。在她的科室,医护人员的月均奖金是2900—3600元,主治医生奖金最少的只有1900元。而中国医师协会曾在2009年进行了第三次医师执业状况调查,91%的受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医生职业处在高劳动强度低收入的状态中。而且因为目前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生甚至要面临“遭到刀砍”的生命威胁。所以过半的网友在调查中选择不愿当医生,的确不难理解。也许,改变医生“冷漠”形象、缓和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措施就是改善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而如何改善则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认真思考与探索实践。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