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政府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政策持续出台,但由于政策难以落地以及行业门槛等问题,投资民营医院仍需审慎推进 新医改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中,目前只有公立医院改革收效甚微。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提出“落实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政策”。政策的出台也再度引发关于民间资本办医院以及是否应该参与公立医院建设的讨论。 自2010年《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出台,民间资本对于进入医疗机构建设领域的关注可说一直没有消退,然而虽然鼓励政策一再“高歌唱响”,实际置身于行业内的参与者以及不少专家,仍对这一投资领域持审慎观望态度。 北京美中双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意告诉本刊记者,行业内想在医院领域进行投资的人很多,而且大家有信心把民营医院办好。但是目前看来,已经出台的好政策缺乏综合性的落实,虽然整体的大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缺乏对民间资本的具体支持。 政策落实踯躅不前,民营医院又常常陷入负面报道的不利影响中。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建设领域,仍需审慎推进。 政策落实仍有难度 我国民营医院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段发展高潮期,众多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或者个人争相进入这一领域,在福建等地,一时间各种良莠不齐的民营医院可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逐渐使整个行业变得混乱不堪。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对本刊记者表示,最终把民营医院推入深渊的是虚假广告,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诸如“******百病”这样的广告,使消费者对于民营医院的信心大幅下滑,民营医院的发展也陷入低谷。 此后,关于民营医院的负面报道时有出现,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吴清功告诉记者,他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在初期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混乱情况,卫生部门本应承担起对医疗行为的监管责任,但事实上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损害了患者利益,间接造成了人们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不好印象。 “民间资本大多举办的是营利性质的医院,如何监管其医疗行为,使其在获取收益的同时,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卫生监管机构的责任。我认为这一方面目前是很缺乏的”。吴清功如是说。 在监管的问题之外,郭凡礼表示,近两年由于政府重新给予民营资本支持和鼓励,部分专科医院也确实做得不错,逐渐挽回一部分消费者。但是民营医院此后的发展,还是需要实质性政策的支持,包括资金以及体制方面。 在吴清功看来,政策对于民资投入医疗行业的支持要从两个层面来看:“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鼓励民资是很明确的,但就新出台的《意见》来看,强调的仍是‘县级政府对所办医院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这样一来实际上还是把外部资本限制住了”。 他表示,过去民间资本进入医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股权投资,一是承包经营。在民间资本投资医院方面,政策规定并不明晰。 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院实际上仍是在公立医院的夹缝中生存,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眼科、牙科等专科领域。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医疗市场上存在此类需求,作为一种较为昂贵、但在环境和服务方面较突出的医疗机构,满足部分人群的高端需求。 吴清功也认为,民营医院在不与公立医院构成竞争的领域中发展得更好,比如北京等大城市中的高端妇产医院。由于公立医院在这一方面的资源供应紧张,这些医疗机构的出现刚好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如何打造公平市场 作为在医疗行业内经营多年的老资格民营企业,马晓意也更加认可投入高端医疗的选择,并且认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经营这一领域的核心。 但面对这一市场,他也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结算,比如医保,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对于民资来说也真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感觉整个市场还是缺乏相应的约束规则,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规范市场环境,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开放竞争、提高服务、缓解矛盾”,马晓意这样总结道。 吴清功也直言,新医改进行了3年多,只有公立医院改革举步维艰。推动民资进入医疗领域,也是希望其成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一股力量。但对于具有营利需求的民营医院而言,如果参股医院建设,分红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另一个核心问题则集中于医保报销,目前一些已经获得医保定点医院资格的民资医疗机构都发展得很快,要打造公平的市场,是否可以让所有民营医院都均等地获得医保报销资格是关键问题。 对于医保问题,郭凡礼认为这正体现了医疗管理机构对于民营医院发展的某种限制。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民资进入医疗领域,仍旧能够对公立医院的发展有所触动,促使其提升服务意识,达成良性循环。 除了上述问题,两位专家也都对记者强调,人才是困扰民营医院的另一大主要难题。 医疗行业的核心是技术,在当前没有改革的公立医院体制之下,医生一方面可以得到公立医院的稳定保障,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坐诊等方式,获取民营医院提供的额外收益。这就导致民营医院很难吸引到30-40岁左右的中坚人才。除非公立医院进一步改革,让医生选择究竟是获取公立医院有保障的中等收入,还是民营医院相对缺乏保障的高收入。否则这一难题很难获得突破。 短期内门槛仍在 谈及民资进入医院领域的未来,吴清功持乐观态度,他对记者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必须突破而且能够突破的。目前主要的难点在于改革的主导权掌握在既得利益群体手中,这一制度性难题只能依靠时间解决。 “长期来看,医疗机构一定要多元化发展才会有活力,这是一个总趋势”,他这样总结到。 郭凡礼则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民营医院每年都在增加,公立医院则相应减少,综合来看,民资进入医疗领域的总体形势正在逐渐变好,而且将形成一个趋势。然而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短期内仍旧不会发生改变。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到2015年预计公立医院占全部医疗机构总数的80%左右,民资则是20%,在这一总要求下,很多政策中所提出的鼓励措施,在许多地方很难真正落地”,他举例说,民营医院建设前期的拿地、审批等问题以及后期经营中想要增加床位或者是添置大型设备,这些都可能受到当地医疗主管机构总体规划数量的限制。 对于未来医疗市场可能的容量,郭凡礼表示很难预计。但根据他们的调研,一些想要进军内地市场的台商表示,当前投资民营医院不会亏钱。 “我认为接下来应该会出现一两家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起到一个积极示范的作用。而且民营医院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专科领域,比如这些台商就具备建设比较全面医疗机构的能力”。郭凡礼进一步举例称,目前在东莞就有一家很特别的台商经营的民营医院,其整体被规划为一个社区似的形式,消费者走进去并不会感觉到了一家医院,除了看病,还可以选择购物、吃饭等其他活动。 类似这样的模式,郭凡礼认为可以成功在内地一线城市中予以复制。不过伴随此类综合型民营医疗机构的出现以及不断完善,将对公立医院形成较大冲击,也正因如此,至少在这几年内,政府对于此类民营医院的审批,不会大规模放开。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