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2

牙种植体早期负重

2012-09-11        访问量:211    在线投稿

    许多研究对种植体早期负重的生存能力进行了评估,其中一些研究随访病人长达10年。根据经典的Branemark方案,种植体固位义齿的植入需2个手术过程,2次手术间有间隔4?6个月的愈合期。第一手术阶段,种植体植入牙床,埋入软组织下,为种植体骨结合提供了一个无压力的愈合期。初期稳定性与无早期负重被认为是种植体骨结合成功的基本先决条件。第二手术阶段,种植体重新暴露为义齿连接做准备。

     尽管传统种植方式成功率高,治疗结果预见性好,但因为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过渡可摘义齿或根本无过渡义齿,患者有时不愿接受此种治疗。由于愈合期中术后的改变引起的不适,频繁的义齿调改,对于接受此种治疗的患者的处理也存在困难。早期负重成功的临床证据是什么?

     证据显示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一段式手术方案,种植体间刚性连接,固定临时冠即刻负重可以获得成功。

     在特定病例中一段式手术方案种植体早期负重获得可信的效果。种植体通过放置于牙弓上的杆连接,这使旋转动度最小,并转化种植体负载为垂直向,确保了骨结合不受危及,而且杆为临时义齿提供了刚度和强度。  许多研究对种植体早期负重的生存能力进行了评估,其中一些研究随诊病人长达10年。尽管一些研究报道早期负重的成功率与标准二段式方案相同,但进行了长期研究的临床调查者报道了一些失败病例,他们对推荐使用此技术持慎重态度(表1)

表1 评估牙种植体早期负重成功的4项研究的比较

研究

随访时间

患者数

种植体数 

种植体成功率

Randow;et al

18个月

16a

88

100%

Tarnow;et al

1-5年

10b

69

97.1%

Chiapasco;et al

2-13年

226c

776

96.9%

Schintman;et al

10年

10d

28

84.7%


下颌颏孔间种植体5年成功率期望为95%。
aMKII种植体,Nobel Biocare AB。
b6位患者--Nobel Biocare;1位患者--ITI Bonefit;2位患者--Astra Tech Tioblast;1位患者-3i种植体。Implant Innovations。
c共使用4种螺纹状钛种植体-TPS,ITI,Ha-Ti,NLS。
dNobel Biocare。

    一项随访18个月的研究,比较了16位患者接受全颌固定上部结构即刻负重种植体与4个月愈合期的传统二阶段式种植的临床康复结果。两组钛种植体位于下颌颏孔区间。对88枚种植体进行18个月的观察,两方案皆无种植体脱落及临床并发症,所有种植体临床稳定。两方案种植体周骨吸收在相同范围内。

     一项随访病人1-5年较小量的研究报道了10例无牙,患者即刻负重种植体的治疗结果。每位患者种植至少10枚种植体,至少5枚埋入式种植体。非埋入式种植体手术即日通过铸造支架的临时固定桥负重。共有107枚种植体植入,69枚即刻负重种植体中的67枚骨结合;38枚埋入式种植体中的37枚骨结合。作者认为即刻负重可能被证实为一项有价值的治疗选择。  最近一项数量大、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了U型杆连结4枚颏孔间种植体固位的即刻负重覆盖义齿的长期生存能力。研究包括平均随诊6.4年的226位患者。作者报道成功率为96.9%,与二段式种植结果相当。

     最近报道了下颌固定临时义齿种植体即刻负重的10名患者的10年随诊资料,9例患者同时接受了即刻负重和埋入式种植体,其中7例患者为无牙 。在所有患者3个月的愈合期中,即刻负重种植体成功支持固定临时义齿。然而最终4例即刻负重种植体失败,无埋入式种植体失败。3/4的种植体被植于颏孔区远中,此区域会增加种植体失败率。 

     虽然近期报道的即刻种植的高成功率很有前景,但长期观察资料建议治疗计划中应考虑即刻行使功能后种植体可能的失败率。早期负重种植体的植入  种植体的成活依靠几个因素(图1),包括植入区骨密度,种植体与骨的密切接触,根尖嵴顶区致密的皮质骨在种植体植入负重即刻即参与负重,种植体必须初期稳定。若种植体周未完全被骨覆盖宜选用标准二段式种植。

     上述研究中作者认为下颌早期负重种植体可成功地发生骨结合。尽管一项研究中发现上颌区早期负重种植体获得成功,种植医生慎重地不将此结论推广到上颌区,尤其是骨质量差的上颌后区。对负重时机,口腔卫生,吸烟习惯的控制的不重视也会造成种植远期结果的不同。

     早期负重的初步原则:  对于被认为适于早期负重的病例,Tarnow提出一套帮助获得临床成功的原则。早期负重应仅在为创建全颌稳定的无牙颌中尝试;种植体长度至少10mm;制作模板、临时修复体时应使用诊断性蜡型;在可能处使用坚固的金属铸造体;如可能应使用螺丝固位临时义齿;如采用粘接,临时义齿不应在4-6月的愈合期内摘除;在一阶段使用Periotest评估所有种植体(一种检测抗垂直压力程度的方法),最小动度种植体应被用于抗旋转力;采用最可能大的种植体前后分布抗旋转力;临时义齿不采用悬臂杆。

    一段式早期负重方案的出现并不说明埋入式种植不再必要,只是指其并非只是******方案。二段式种植仍为******方案。然而在适宜的环境下成功地早期负重能减少修复治疗的康复时间。

    种植体周骨结合如何形成  骨结合包括三个阶段(图2):第一阶段:骨传导  随着种植体植入,伤口开始愈合。伤口处短暂的血凝产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附着于种植体表面,形成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细胞分化的成骨细胞迁移入的框架。随着愈合的进一步继续,纤维蛋白框架收缩。对于种植体表面能保持纤维蛋白附着,成骨细胞到达并保持于种植体表面,这一步很关键。

    种植体表面机制、化学成分对骨传导有深刻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到纤维蛋白框架的附着,而成骨细胞通过后者到达种植体表面。例如,粗糙的种植体表面为纤维蛋白连结提供更大的表面积而促进骨传导。

    第二阶段:骨形成  当成骨细胞完全分化完成后,骨形成开始,共分4个阶段。首先,无胶原的有机基质分泌,为磷酸钙矿化提供核晶位置;核晶形成后磷酸钙晶体在形成中的界面上生长;胶原纤维集合开始;最后胶原分隔钙化。  新骨被一层称为粘接线的无胶原骨蛋白与种植体表面分隔,新骨与种植体的连接由粘接线基质与种植体表面的融合或微机械锁合形成。 

    第三阶段:骨重建  重建过程中,骨组织由吸收、沉积塑型,继发骨单位形成。当骨单位侵入种植体表面,骨形成即发生于穿皮质种植体上。由于皮质骨可能在手术创伤中坏死,骨重建对于种植体穿皮质部分的长期稳定性尤为重要。骨结合与种植体周骨缺损  骨内种植体植入的成功取决于种植体在牙槽骨中的稳定性。在一些拔牙窝损伤或有骨吸收的病例中,种植体部分无骨组织覆盖。 

    近期研究表明,在缺乏外源性生长因素的情况下,rhBMP-2通过刺激先质细胞分化成熟骨形成细胞来加强新骨的形成,在下颌尖牙区添加rhBMP-2与未添加者相比较,骨与种植体间形成显著多的接触及显著大的新骨形成区域。组织学观察,rhBMP-2刺激形成的骨为正常骨组织,与周围骨无区别。刺激骨形成的新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完善骨结合,获得更加成功的治疗效果。种植体表面改进  大约最近30年,大量商业骨内种植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早期研究表明种植体植入可获得骨与钛间直接的接触。近期,最优良记录的3种种植体表面是:光滑的钛表面,粗糙的钛浆喷涂表面,粗糙多孔羟基磷灰石表面。表面型比较  用于评估比较不同种植体表面与骨形成界面能力的生物机械试验和组织学试验得到发展。

    绝大多数的资料表明粗糙面种植体相对于光滑面种植体提供更大量的种植体骨接触。

    近期一项分析评估了超过100项对接受不同表面种植体患者的研究。相对光滑的种植体与粗糙面、HA涂层种植体比较以确定在不同临床条件下种植成功率是否不同(表2)。

表2 不同临床情况下不同表面种植体成功率比较

 

无牙颌

覆盖义齿

部分牙列缺失

单牙缺失

多指征

所有区段

R>S

R>S

R>S

R=S

S>HA>R

仅上颌

 

 

R>S

R=S

HA>S>R

仅下颌

R=S

S>R

R>S

R=S

S>R>HA

R=粗糙面 S=光滑面 HA=羟基磷灰石
摘自Cochran

    对于完全或部分无牙颌的患者,使用光滑面种植体被更大量的报道。但是粗糙面种植体在所有种植区段都有更高的成功率。几乎在覆盖义齿中所有区段粗糙面种植体都优于光滑面种植体。

    单个牙修复,粗糙面种植体与光滑面种植体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可能与大多数病例有邻牙余留,牙槽骨吸收比无牙颌少相关。对于多指征患者兼有理想种植条件和次理想条件种植体植入,光滑面种植体、HA种植体优于粗糙面种植体。

    种植体临床成功率也因在牙弓中位置不同而不同。由于下颌较上颌骨的质量好,下颌牙弓种植体成功率明显较上颌高。在这些区域,尤其是上颌后部,提高成功率的策略包括使用更长、更粗的种植体,更多的种植体植入,使用粗糙面种植体。

    粗糙面种植体与光滑面种植体成功率都受种植体在牙弓中位置,患者牙状况的影响。粗糙面种植体的早期负重  对于早期负重的种植体粗糙面可能也具优越性。近期一项动物实验研究,评估了4种不同的TPS种植体;一种普通TPS种植体,3种不同表面HA种植体。种植体间不连接。植入2天后,单牙金冠固位于每个种植体上。独立种植体比连接种植体在咬合负重中面临更高要求的机械环境,微小动度可以造成种植体周纤维包裹而不是直接骨结合。

    试验显示40个种植体中的39个成功地发生骨结合。牙周动度测试显示39枚种植体获得极好的初期稳定性。标准根尖片显示仅在失败种植体中出现透影。作者报道平均牙槽骨吸收1.3mm,与其它文献中报道相当。种植体各表面骨吸收相同。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