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医生患癌医人过万 誓做患者生死相托之人

2012-09-10      来源: 东北网   访问量:155    在线投稿

刘永林。

  人生是喷薄而出的太阳,阴霾永远遮不住光明。面对两次癌症大手术生命随时会被病魔夺走,红兴隆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永林说:“我没有选择生命的权利,但我可以选择工作。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我的痛也就不痛了。”患病10年来,他毅然坚守在手术台上,除去病榻56天始终坚持无假日工作,做手术上万例,开展重大手术413例,抢救重症病人213例,患者满意率100%。在敬业奉献中,谱写了“忠诚、坚守、忘我”的生命之歌。

  母亲病床前定一生事业 立誓做个好医生

  1953年,刘永林出生在宝清县三道岗村(现友谊农场七分场)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全家五口人只有父亲刘本兴每月23元的微薄收入,母亲孙玉杰患有慢性肾炎常年吃药,家里生活异常的艰苦。因家庭生活困难,加上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母亲只能带病在家里煎熬度日。1960年1月,那是段残酷令人心碎的日子,刘永林的母亲浑身浮肿得厉害,呻吟地躺在热坑上,等待生命完结的一刻。他望着母亲就要熬干最后一滴心血,心如刀剐,死死地抓着母亲的手,哭个不停地说:“妈,我长大了当大夫,给你治病。”在儿子的哭誓中母亲遗憾地离开了人世。1969年,因农场没有高中,刘永林初中毕业便被分配到友谊七分场67连工作。1971年,兵团三师组建医院,需要培训一批学员,他被选中。

  当时,三师医院除了向各农场抽调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医生外,其余的40多人全部是没有从事过医务工作的新人。他亲眼看到医院所处的窘境,一个担负12个农场、36万人口医疗保障重任的中心医院,只能做一些常规手术,一旦遇到危重患者就要向外转院或从大医院请专家,有时会因时间的拖延造成治疗延误。从那时起,已经是一名年轻医生的刘永林深深地感到不是医院选择了他,而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崇高事业选择了他,立誓“一生只有一个角色,做一名值得信赖的医生,做一个患者可以生死相托的人”。

  苦练技术成就“刘一刀” 坚辞高薪聘请

  2002年7月,刘永林只身来到了哈尔滨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向许军教授学习腹腔镜手术技术。一连一个多月,许教授每天除了领他查查病房,再就是让他看看病例。刘永林忍不住了,委婉地对老教授说:“许老师,您看我来也有一段时间了,却一直没机会接触到腹腔镜,能不能让我进手术室实习一下呢?”许教授一听皱起眉头,说:“我做腹腔镜手术才能带你,我不做,带不了你呀!”刘永林一想这话没错。为了能接触到腹腔镜,他想到了麻醉科的兵团战友,请求让自己在麻醉科待两个星期,兵团战友同意了,便成了手术室的常客。刘永林一待就是一个月,终于看了3台腹腔镜手术。回来后,他买了两副猪肝,放在自家窗台上,用尺寸相应的纸壳箱扣上,扎两个眼,立一面镜子,练习手法。在掌握了基本要领后,他又带领科室人员利用刚刚到货的腹腔镜做同样的模拟演练。一个星期后,首例手术获得圆满成功。在农垦是首例,在佳木斯以东地区也是第一例。到目前,医院已做7000多例腹腔镜手术。因此他在黑龙江东部地区成了有名的“刘一刀”。

  刘永林引进的直肠癌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半肝切除术、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等难度系数大的新技术均填补了垦区空白。1998年,刘永林将乳腺癌、甲状腺及重症胰腺炎患者集中到普外科,实现了统一规范治疗,使科室手术年均超过1300例。2000年,刘永林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被提拔为普外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普外科手术年达到5000例,床位使用率常年超过120%,平均日住院80多病人,最高峰时达到100多人,宝清、集贤、友谊、饶河,双鸭山、同江、富锦、虎林、抚远等市县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刘永林先后开展新技术28项,获省级新技术应用奖5项、总局级新技术应用奖10项、院级新技术奖7项,发表*********论文5篇、省级论文两篇。

  刘永林成功了,很多医院纷纷伸出“橄榄枝”。无论哪里发出邀请,刘永林回答总是一句话:“我的今天是红兴隆中心医院培养的,决不能做背信弃义的事儿,不管挣多少钱,都不会离开。”刘永林先后10多次拒绝了绥化市、哈尔滨市、大连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多家医院高薪聘请。
  癌魔打不倒真正的勇士 术后不久重返岗位

  2001年10月,在一次体检中,刘永林被诊断患有肾癌。刘永林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陷入到极度痛苦中。因为自己是一名医生,曾给很多癌症患者做过手术,没有想到这病会落在自己的身上,加上事业******刚刚开始,妻子和儿子还需要照顾。他吃不香、睡不着,每天只有大口地抽烟,望着窗外叹气。激烈的思想斗争,让刘永林猛然惊醒,还有那么患者在等着他,真的不能倒下,决不能因为自己痛苦再让患者痛苦。他向医院提出手术的申请,医院请来了省城专家,为他摘除了一个肾。

  术后两整天,刀口的疼痛未消,刘永林硬撑着走出病房,到院子里进行行走锻炼。他的脚像灌了铅似的,蹭得地皮刺啦作响。“别累着了,走一会儿就行了。”妻子上前劝阻说,“不行,我每天至少得走半个小时”。十月的风已带有冬的寒意,吹在一个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身上是很大的威胁。无论天气如何,他相信,病魔也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摆脱掉不良情绪的阴影笼罩,就可以激发出自身潜能,尽快重返工作岗位。不到10天还没有拆线,大家惊奇地发现刘主任坐在办公室上班了。

  刘永林上班不到3个小时,急诊室来了一个外伤重症患者,急需手术治疗。他二话没说,穿上工作服直奔手术室。医务人员阻拦不住,只好把院长请来处理。院长太了解他,没有客气,含泪与他握手,祝他手术成功。就是这天,刘永林连续做了5台手术,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由于劳累过度,刘永林出现了严重脱水,疲倦的身子已无力站立,倚着墙让护士给他喝些生理盐水,被人扶回办公室休息。回到办公室,他一再嘱咐在场的人不要把他的反应说出去。

  很多人以为刘永林真的康复了,要求他亲自做手术,均得到同意。肾摘除手术后的那一段时间里,刘永林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切除一个肾,就要给另一个肾带来很大负担,必须依靠打“干扰素”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每天上班前必须打上一针,药物反应带来的浑身疼痛让人难以接受。为了不让妻子和同事知道,自己在办公室强挺,实在疼得不行,就吃上一片止痛片。有一段时间,由于干扰素药物反应的折磨,刘永林几乎想放弃治疗,但他想到母亲的痛苦、心爱的事业、姐姐的嘱托、医院的培养、患者的需要,依然坚持了六个疗程。

  刘永林在注射干扰素的日子里,为患者做过大手术21例,小手术60多例,现场指导手术近2000例。

  癌症转移自觉时日无多 守好最后一班岗

  刘永林艰难地与病魔抗争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渐渐淡忘的时候,2010年8月他的肺部发现转移肿瘤,病情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次他很淡定,玩笑地说十年前的医疗技术能让他多活10年,现在的技术最少还能让他再活10年,他还能再为医院和患者服务10年。其实,作为医生的他心里知道,这次发现肺部转移肿瘤意味着什么,虽然表面很淡定,但心里依然是十分恐惧,就怕倒在手术台上再也站不起来。

  11月23日清晨,红兴隆中心医院30多名医务人员与来自双鸭山市、宝清县、饶河县、抚远县及12个农场的100多人,在寒风中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胸外科手术室门外30平方米的等候间。开胸手术一般最少要休息半年,可刘永林只休息了15天,又一次顽强地站在了手术台上。

  手术后不到两个月,“送医疗下基层”活动开始了。当看到名单没有自己的名字时,刘永林急了,“院长,这回我为什么不能去?”, “院长,就让我去吧,证明一下我的身体根本没有问题。”在刘永林死缠硬磨下,得到了应允。医疗小组来到了饶河县,四排乡患者张焕发因瘫痪不能赶到现场,十分想见刘永林一面。他一口答应了,带着工具和药品为张焕发在家里做了一次细致的检查。江川农场第四作业站一位普通群众来请刘永林为母亲义诊看病。由于路途不好走,需要翻过一个山坡才能到患者的家。医疗队的其他人员怕他吃不消,轮流掺扶,历经了两个小时,来到了患者的家。看到医生的到来,老人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刘永林拖着虚弱的身体连续在基层12天,行程超过了3500公里,做健康讲座14场,为上千名患者进行了义务体检,直接入户服务21次。由此医疗队队员都称他为“刘铁人”。

  10年间,刘永林虽身患癌症两次大手术,但他依然坚持做了上万台手术,开展重大手术413例,抢救重症病人213例。面对病痛的折磨,刘永林说自己现在的时间不多了,真的觉得很多东西近在咫尺了,自己一定要用忠诚守好最后一班岗。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