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的新生儿安静地睡觉 医学界通常把疼痛分成0至10级,0代表无痛,1级是不引人注意的疼痛,如蚊虫叮咬,10级则为剧痛,如生产疼痛。 疼痛作为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验不尽相同。不过,在大多数产妇的回忆中,分娩的疼痛可达到9-10级。难怪有人说“生子犹如过鬼门关”。 产科,这个闪烁着生命希望地方,让每个家庭百感交集;然而,生产可能遇到任何突发情况,对于医生而言,每一对母子平安的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千钧一发。 上周,南方日报记者蹲点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实录从怀孕到生产后42天这300多天中,处于不同阶段的准妈妈和妈妈的状态,近距离跟随产科医生,守护生命的诞生。 一上午接诊60准妈妈 龙年结婚生子两旺,前7个月,该院产科分娩量比去年同期多出了221个,医生比往年更忙碌 8月31日,酷热难耐。 不到8时,省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韩凤珍的诊室门口就挤满了孕妇,加上陪同的家属,轮候座椅一下被坐满。 今年是龙年,结婚生子两旺。前7个月,该院产科的分娩量就比去年同期多出了221个,这意味着产科医护人员要比往年更忙碌。 在不到8平方米的诊室里,进修医生黄夏艳把一叠厚厚的病历放在韩凤珍办公桌上,随后马上走到一个用帘子隔开的空间,给一位准妈妈听胎心。 与她搭档的韩凤珍占据着房间的另一部分,仔细询问其他孕妇的情况。 “孩子的股骨有点短!”韩凤珍看着B超结果,一边做记录。 “哗……”,这位穿着蓝色连衣裙、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子一下子哭了,身边的丈夫傻了眼,百般安慰。 准妈妈叫谢梦婷,是韩凤珍这天上午接诊的第42个孕妇。印象中,她是个谨慎听话的人。 待谢梦婷平复了情绪,韩凤珍抚摸着她的手臂,说,“不用太担心,从B超来看,胎儿股骨一直在长,可能和遗传有关,两周后复查,放心,孩子挺好的!”谢梦婷当即破涕为笑,离开了诊室。“产科医生不仅是认真地诊断、治疗,更多的还要安慰。”韩凤珍说。 诊室内刚清静了1分钟,一个清瘦的女子挺着大肚子闯了进来,“能给我先看吗?我预约了下周的号!可我今天刚好在附近办事,想现在看。” 韩凤珍看了看她的病历资料,然后说,“对不起,你的号是下周的,况且你目前情况并无异常。这里还有20个病人,如果别人都这么随意,你也会不高兴,对吗?按照我们预约时间来就诊没问题的。” 即使遇到这样的孕妇,韩凤珍也从不动怒。 省人民医院产科以处理妊娠合并心脏病及胎儿先心病为专长,挂她门诊的绝大多数都是高危妊娠孕妇,闯进来加号也是常见现象,“如果病情真有需要,无论多忙,我们都会加号”,韩凤珍解释说,“有些孕妇突然感觉不好的我们也会重视,所以实际每天看的病人数要远远超过最初的预约挂号。” 闯进来的准妈妈被拒,必然有些失落,一旁的黄夏艳会意地笑了笑,腾身送走她。随后,回到座位上的她,忍不住揉了揉眼睛。昨夜,因为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病人,值夜班的黄夏艳一宿没睡。 病人叫刘芸,怀孕25周,从惠州送来时是凌晨4时,患有妊娠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她的其他器官就可能会因为血流灌注减少而造成损害,甚至出现心血管、血液、肾脏、肝脏、脑和子宫胎盘灌流等情况。 此时的刘芸已全身水肿,哪怕是一点灯光刺激,都会让她不停抽搐。为了她,妇产科几乎全面出动:韩凤珍等在产房抢救,其他骨干如杜娟、胡小平等教授,临时组成一个团队,讨论治疗方案。 由于病情严重,治疗并没马上见效,刘芸的不安瞬间“引爆”了一旁精神高度紧张的丈夫,忍不住在楼道大吵大骂。 护士长王晓云见状,立刻叫人把这个焦虑的男子带进办公室,并请来一位主任专门解释刘芸的病情和诊断情况,好不容易才平复了他的情绪。 早上7时,刘芸病情趋稳,医护人员长舒一口气; 8时,韩凤珍和黄夏艳开始出门诊。这一天,韩黄搭档处理了将近60个门诊孕妇,这大概是今年的平均数。从怀孕到产后全负责 孕产妇和新生儿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死亡,产科医生必须将情况从区级到省级层层上报 既是妈妈,又是产科大夫,韩凤珍很明白,孕育生命是女人的人生大事,十月怀胎的漫长过程,对孕妇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孕妇怀孕时的许多想法和做法并不能用常人的思维去理解。 “孕产妇和产科医生的关系也不能用普通的医患关系去诠释。”韩凤珍坦言,她的确遇到不少极端的病人,“一些人认为,怀孕是本能,不以为意;另一个极端是过于紧张,还有的病人非常抑郁。” 这天,记者恰好碰上一个。 病房内,大多数准妈妈为了图清爽,早早理了短发,而任晓菁还留着乌黑的长发。她面容姣好,曾是文艺单位“台柱”,自怀孕后,看到自己体态改变,一直郁郁寡欢。住进来待产后,她几乎没给过“室友”好脸色看,也常对丈夫发火。 碰面时,她正要求丈夫挪床。短短1小时,挪来挪去了好几次,总是不满意。王晓云轻轻走到她身边,问,“睡得不舒服吗?” “这里太脏,怎么都不舒服!” 任晓菁情绪有些激动,还自顾自地往地上扔了几个纸团。护士长王晓云安抚了一下,走到她丈夫旁,低声说了两句。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怀孕而抑郁的准妈妈。”工作了20年,王晓云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孕妇如今非常普遍,刚刚我就是让她丈夫做好心理准备,包容她,同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产前、产后这段非常时期。” 情绪平复后,任晓菁到试教室上了第一节疏导课…… 不过,最让产科医生头疼的是“不听话”的孕妇,比如已经怀孕38周的刘紫玲。由于体内羊水少,心动过速,韩凤珍告诉她,随时要做好剖宫产的准备,否则极有可能胎死宫内。 可刘紫玲死活不同意,“家里人都说了,一定要痛了才生,不能剖!” 韩凤珍无奈地摇摇头,又一次晓以利弊,“孩子是你的,如果真的胎死宫内,你考虑过后果吗?”医生们连哄带劝,可刘紫玲就是不听,怕影响她情绪,医护人员只好暂时离开。 “一会我们还得回去劝,如果出问题就麻烦了。”出了房门,韩凤珍马上吩咐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按照治疗周期来算,产科是全院治疗周期最长的科室。 从孕妇怀孕的那一刻起,直到分娩后第42天的300多天时间里,产科医生要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全权负责。如果孕产妇和新生儿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死亡,产科医生必须将这一情况从区级到省级层层上报。 也正因如此,产房里的“母子平安”远远不够。问题往往从出产房那一刻才开始出现,人间百态也由此上演。 那天夜里,王晓云刚拿到新生儿的血型结果,马上犯难:孩子的妈妈是A型血,孩子的爸爸是O型血,婴儿的血型却是B型。“只要稍微有点生理卫生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个孩子并不是产妇丈夫的亲生小孩。” 好几天都顾不上女儿的王晓云本想早点回家,可为了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尤其是孩子父亲出现过激行为,王晓云只能时刻监控着病房,甚至通知了安保人员。 医护人员又这样守了两天一夜,直到这个家庭顺利办理了出院手续,大家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不称职的医生妈妈 每天迎接新生命,照顾着别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却顾不上,不是不心疼孩子,而是心疼也没办法 产科的医生,几乎清一色是娘子军,其中很多也是母亲。说起自己的孩子,一位医生感到很心酸:“每天,我们迎接了新生命,每天照顾着别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实在顾不上了。” 王晓云手机里存在女儿的照片,想念时看一看。而最近的一张,摄于8月23日,这天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 这天晚上,用这位护士长妈妈的话说,她“交了好运”,“早上7点上班,晚上8点钟之前就回到家了,平常更晚。” 这一天,王晓云处理了几个重病人。一推开家门,她便疲惫地坐在沙发上,“累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此时,一股菜香扑鼻而来。原来,贴心的女儿早已备好三菜一汤,打算给妈妈一个“七夕”惊喜。 这是女儿第一次为王晓云下厨做“七夕”大餐:青椒炒鸡肉、炒土豆丝、炒青菜、炖鸡汤,谈不上丰盛,却极为用心。 王晓云一时还不知如何安放幸福和感动之情,女儿又端出电脑,点出“七夕”主题晚会,让她这个当妈妈的又惊又喜。 “边看边吃,好好放松!”女儿轻松的一句话,给王晓云送来了满满的感动,她当即用手机拍下女儿做的一桌饭菜,“哪怕上班也可以回味一下!” 作为科室主任,韩凤珍更顾不上今年上高三的女儿。 小姑娘有时忍不住向妈妈倾诉课业负担重、压力大,韩凤珍总没足够时间听孩子“吐槽”,“不是不心疼孩子,而是心疼也没办法,我照顾不了她,必须让她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女儿并未因此“记恨”,反而对妈妈十分体贴。知道韩凤珍睡眠不足,只要她在家休息,女儿便会马上把所有电话、手机开到静音,若有人找上门,她还会礼貌地告诉访客,“妈妈在睡觉,她太累了,您过会儿再来吧!” 不过,这个乖巧的女儿也有固执的时候,“她告诉我,选专业时******不考虑当产科医生,因为实在太累了……”说到这,韩凤珍有些无奈。 (文中谢梦婷、刘芸、任晓菁、刘紫玲均为化名) 编后语 医患双方 请换位思考 几天前,我在QQ上遇到一位十多年未曾相见的高中同学,攀谈间问起,“你怎么这么多年都没有消息?”同学说,“你不知道吗?如果你有一个同学好多年没联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死了,二是学医了,我是后者。” 我在办公电脑前正编辑着《蹲点记·医院系列》的第三篇稿件,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回复,但却能真切地感觉到老同学言语间透露出的无奈和辛酸。 医者,在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的当下,已经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医院,这个每天承接众多患者求助之地,已经成为矛盾纠纷乃至冲突频发的高危场所。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博弈中,医生和患者总是那么容易被推向对立。如果仔细剖析每一个医患纠纷案例,你一定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医患之间缺少最起码的信任和理解。 换个角度看问题,医生,你或许可以看到很多病人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求医经历;患者,你或许可以看到很多医护人员都在满负荷超常规地运转。 但现实中,医患之间缺少换位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多的是患者受难、医者受伤的场面,我们缺少可供医患双方参考的鲜活样本。 于是,我们决定走进诊室,走进医患双方沟通的第一现场。 蹲点记者没有像一些“行业代言”记者那样,一屁股坐在医生的板凳上,审视患者;也没有像一些打着“伸张正义”旗号的维权人士那样,扯起横幅,讨伐医生。 蹲点记者真正地走进现场,蹲在诊室,记录下发生在医患之间的真实故事。 昨晚,记者跟编辑说,“医生真地太忙,完全没空搭理我,不过也正因如此,我看到了很多很自然真实的东西。”记者看到的就是编辑想要的,也是版面上呈现出来的四个鲜活的样本。 就在这组报道以每周一篇的进度推出时,深圳又发生了患者砍伤医护人员的恶性极端案例。 人们总是会同情弱者,在讨伐行凶患者的声音铺天盖地之时,那些呐喊者完全忘记了,可能就在昨天,你还为一位上访的患者鸣不平,声讨“无良医生”。 笔者认为,化解医患纠纷,无原则地呐喊无济于事,真正有效的途径在于修复医患双方最起码的信任和理解,更在于从制度上完善医疗保障,让更多的人“不怕生病,敢去看病”。 就在上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从顶层设计上关于大病保险的制度完善。国家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大病医疗保障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当中的一块短板,我们寄希望于政府改善民生的制度设计能够真正发挥实效。 《蹲点记医院系列》这组调查报道今日告一段落。我们深知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会因为刊发这几篇报道就能彻底扭转,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为解决医患纠纷提出一组医患换位思考的鲜活样本。 医者,患者,请换个位置看看对面的他和他眼中的你。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