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2

前牙间隙树脂修复中的一些反思

2012-09-05        访问量:1098    在线投稿

    微创,看来已是渐渐地深入人心!最近前来就诊的几位前牙间隙患者,就诊提出的首要条件都是希望能尽量减少对自身牙齿的损害,我想这是好事,也很高兴他们能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以前做前牙间隙树脂修复,都习惯在唇舌侧做一些小斜面,一来觉得颜色的过渡会更好,二来希望能增加粘接面积,提高抗力。但现在想来实在是一种错误,选择树脂修复莫不就为了微创,硬生生地磨个斜面显然是与微创的初衷相违背的。因而现在只是在粘接面做一些适当的粗化,尽量减少人为的损伤。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一个看似简单的充填确实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去把握。很多时候我们注意到了这一方面,却忽略了另一方面。配色、粘接、充填、形态、抛光......任何一方面的闪失都可能使一个修复体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以下仅就最近几个病例形态上的处理及其缺陷作一些讨论。

  PS:图片质量欠佳,有些想反映的特点没法很好地展现出来,将就吧!好在科里就快上单反了,期待!
病例一: 患者,女,33岁。


修复前正面照:前牙间隙宽度2mm,中切牙冠宽7.5-8mm,预估修复后牙冠宽约8.5mm。

修复后正面照:如图箭头所示,11近中切角打磨过多,中线微斜,使得整体观感很不协调。

    如上图,观感是否舒服了一些,11近中切角的一点点改变,整体显得协调对称了很多,中线如果再重新调整一下那就更好了。
    病例二: 患者,女,40岁,轻度牙周炎。(牙周炎治疗部分略)

    修复前正面照:中切牙间隙宽3-4mm,中切牙冠宽约7.5-8mm,21稍微远中倾斜,11、21牙龈及龈乳头萎缩,预估修复后中切牙冠宽约9.5mm。

修复前侧面照:21、22间隙宽约1mm。

修复前沟通照:箭头示为了修复后整体效果,术中需打磨修整的牙体组织(灰色部分),告知患者。

术前制作的硅橡胶背板。

修复后正面照:为了尽量关闭“黑三角”,又不使牙齿显得太宽不自然,切牙颈部用了较高饱合度的树脂,并适当做了些深染;为了使牙齿显“小”,近远中切角均“圆钝化”,加大切外展隙;虽有术前沟通,但患者术中又不同意过多打磨牙齿,应要求减少了21远中邻面的打磨量。

因患者不同意按术前预估打磨远中邻面,影响了最终的修复效果,仔细观察可发现两中切牙牙冠长轴并不一致,21仍稍微远中倾斜,有点遗憾。

术前模型照:对比可发现,如按术前模型打磨21远中邻面,可以使11、21牙冠长轴趋向对称协调,那么总体的修复效果也会更美观些。

修复后侧面照:这里加大了中侧切牙间的切外展隙,22近中切角圆钝化,以使22不会显得太宽。

术后微笑照:微笑线与下唇线还算协调。
 病例三: 患者,男,28岁。

 

修复前正面照:中切牙间隙约2mm,中切牙宽约8mm,预估修复后牙宽约9mm

修复后正面照

考虑到患者年纪较轻,有意突出了中切牙近中峭,使牙齿显得有立体感,更活泼生动 ;同时使近中峭尽量往牙齿中部靠拢,以使牙齿显“小”。关于这点,《前牙瓷粘结性仿生修复》一书中有一幅很好的图片加以说明,如下:

如图:两中切牙其实是相同的宽度,图像通过数字化技术模拟移动了近中峭,11近中峭偏向远中,21近中峭偏向近中。两相对比,可以明显感到21比11显得更宽,而11则显得细长。

这个病例的中线处理得仍然不是很理想。

术后微笑照:患者无论怎么笑,都无法把下唇笑成一条弧线,实在是很有个性的微笑。 
  推荐两本书:《前牙瓷粘结性仿生修复》与《口腔美学修复临床实战》,这两本书都很实用,很系统,与其看各类杂志病例,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我想系统的学习更加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仅明白怎么去做,更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直正的牙医,而不仅仅只是牙匠!以上拙见!共勉!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