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1年12月1日起,《天津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始推行,昨天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本市共有12个人成功申报医师多点执业资格。虽然目前医生“走穴”现象并不少见,但与国际接轨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究竟为何遭到冷遇? ******成功申请医师 多点执业并非“走穴” 吕明(化名)是本市******成功申请到医师多点执业资格的医生,在东丽医院口腔科工作的他至今已从业十多年,凭借着过人的医术和在当地的小名气,他被东丽康健门诊部这家民营医院看中。 说到申请医师多点执业的机缘,吕明告诉记者,起初完全是为了顾及朋友之情。他的一位朋友在社区附近开了一个小型民营医院,《天津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政策出台后,这位朋友立即找到吕明,希望能邀请他到门诊部工作;同时也想借助他在当地已有的知名度,扩大门诊部影响力,吸引患者。耐不住朋友恳求,又考虑到这家医院距离自己家很近,上班方便,吕明就答应了朋友的请求,每周到健康门诊部工作半天。“手续办得很顺畅,申报两个月后,我就成功申请到了医师多点执业资格。”吕明说。 吕明的到来让不少患者慕其名而来,为民营门诊部创收不少。不过,考虑到小医院诊疗条件有限,吕大夫会对每位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危、需要使用高级医疗仪器设备的病患,他会主动帮患者转诊到自己所在的第一执业医院。吕明说:“小医院的确需要训练有素的医生的指导和规范,来到门诊部后,我还教会了这里的年轻医生很多新医疗技术,算是间接做了‘传帮带’的工作。” 对于同行对多点执业的犹豫,吕明认为:“多点执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医生‘走穴’,医生们接受新政策可能还尚需时间,但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城市的同行们干得不错,我们也该尝试着去做。” 现状 申请人数为何少 医院医生顾虑多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新政策之所以遇冷,主要是面临三个难题。 首先是第一执业医院不愿意自己的医生在外执业。医疗行为的危险系数高,一旦出现事故,责任难以划定,同时还会给第一执业医院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在外工作的医生如果将本医院患者转移到第二执业地点,则是第一执业医院最不愿看到的。一位民营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曾与多位大型医院的主任医师洽谈过,其中一些医师表示愿意助力民营医院建设,但无奈第一执业医院不太支持。” 其次,已经在外工作的医生不愿意在第二执业地点注册。医生“走穴”现象早已存在,在新政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他们不愿轻易地做决定。一位涉农区县二级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院新近请了两位大医院医师,每周来半天帮忙诊治疑难杂症,不过两人都不肯在该院注册。“医院是希望多点执业医生注册该院的,但医生们却并不愿这么快下结论,其实也在考察第二执业地点的待遇是否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医院聘请高水平高年资的医生,通常也会根据名医生应诊患者的人数给予相应报酬。如若人数过少,医院难以支付高薪酬,那么该院便对多点执业医生失去了吸引力。不注册其实是便于一些多点执业医生择良木而栖。”这位负责人表示。 最后,赔偿政策不足,让医生对多点执业望而却步。一位业内专家介绍,医生是个高风险行业,事故难以避免,如果出现事故该如何赔偿是医院和医生都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目前本市在编的医生都有医疗险,一旦出现事故,保险公司会给予一部分赔偿。但新政策对医疗保险方面没有做出更多要求,多点执业的风险随之加大。 政策链接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去年本市制定《天津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规定第一执业地点为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师,可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2个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民营机构作为其执业地点;第一执业地点为二级医疗机构的医师,可在现执业医疗机构属地内及10个涉农区、县选择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民营机构作为其执业地点。 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为何遇冷?记者采访了几位医院的负责人,发现他们对于多点执业的利弊观点不一。而业内专家分析,医生多点执业政策遭遇“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与医保未开设医生多点注册站、医疗责任划分不清,以及医生执业机构尚未明确定义对多点执业医生医疗险的保障范围等多项配套政策空白有关。稿件统筹 邓晶龙 周白石 正方观点 多点执业医生 需求量其实挺大 一些医院负责人认为,多点执业医师政策应当放得更宽些,基层医院的每个科室都需要多点执业医师“传帮带”。某一级社区医院院长告诉记者,该院的国医堂深受当地市民青睐,其中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师预约号已经排到一千,影响到了正常的看病秩序。医院为了解决周围百姓看病难问题,减轻那位中医大夫的负担,以多点执业的方式聘请了一位三级医院里的知名中医。由于新大夫每周只来半天,且应诊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目前新大夫的“救火”作用还未体现出来。不过这位负责人表示:“医生多点执业是种双赢,执业医师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而基层医院的薄弱科室也可以被带动起来。现在我们医院的内、外、妇、儿、口腔、眼科医疗技术能力均有待提高,即便多点执业医师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我愿意以这种方式来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因此,我希望多点执业的政策应再放宽些,扩大学科范围、开放手术,对手术和学科的行医范围实行分级管理,将多点执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作用**限度地彰显出来。”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某连锁社区民营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该院已经开设了三家社区连锁医院,需要大量的社区医生。“《天津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只是允许二级以上医院、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可以开展多点执业,我们希望执业医师范围可以继续扩大,让社区医生也能多点执业。” 反方观点 没有新项目 何需多点执业医生 采访中,一位二级医院的负责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告诉记者:“我不希望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引进高精尖的人才,也不希望自己医院的员工去多点执业。” 目前,在他们这所二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着人员不足的问题,解决方法通常是通过返聘离退休职工、招录新员工或者现有员工加班等方式。对此这位负责人解释道:“基层医院聘请知名专家无外乎是为了三个目的,一是为了给基层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影响力,二是为了带动科室建设,三是满足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首先,医院要创造效益是需要一个新项目作为切入点的,如果找到了适合该院发展的新项目,那么掌握着高级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多点执业医师必然是新项目最需要的领路人,但目前并没有适合我们医院的新项目。其次,我们医院是妇产专科,生产接生技术靠的是经验,而大多数医生都具备这样的技术,医院不存在薄弱科室有待建设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最容易解决,人员不足时,现有的职工可以加班加点,医护人员又可以通过加班来给自己增加收入。此外,医院不愿意接受多点执业医师的原因还有员工忠诚度的问题,医院宁愿多花时间培养只为自己医院服务的年轻医生,也不愿去聘请外面的医生。” 对于员工到外医院多点执业问题,这位负责人则表示,如今医疗市场逐步开放是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件好事,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医疗是个高风险行业,医疗过程是否安全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些小医院不具备治疗某些疾病的资质,却要求不断提高医生技术、贪大求全,最后造成医疗事故的例子都曾经出现过,为新政敲响警钟,一旦出现问题,不但责任不好划分,而且也影响了第一注册点医院的声誉。” 此外,该负责人还认为,基层医院通常设备不齐全,高精尖的医学人才不适合到基层医院工作。“因此,我建议多点执业应采用逐级下沉法,如三级医院医生下沉到二级去、二级医院医生下沉到一级医院,这样可**限度地发挥高精尖人才的水平。” 专家观点 还需更多配套政策跟进 医生多点执业推行之路为何不畅,又该做哪些改变?作为业内专家、市社会办医协会会长黄金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是推进本市医改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的重要体现。 多元化办医需要推行多点执业政策。本市医疗人才资源有限,尤其是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人员资质配备、设备、床位比均未达到规定标准,其医生来源大部分是离退休大夫,还有部分是刚刚取得医师资格的年轻医生,这样的格局难以满足民营医院个性化的诊疗方式。新政策则可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发展,而且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办医机构的人才不足将起到重要缓解作用。 同时,黄会长认为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若要在本市顺利推行,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首先,多点执业要有相关部门的共同联动,尤其是医保部门,需开通多点执业注册医生工作站。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实行后,医保部门也应按照新政实行联动,开设多点注册站,只有这样,医生开具的药品处方才能走医保报销。其次,多点执业注册医生在执业地点发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办法也应尽快出台。在哪里发生的医疗事故,由哪里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这些责任划分需要更清楚,这个配套政策既可保护医疗机构和医生,又能为患者投诉指明方向。最后,执业机构还应明确定义对多点执业医生医疗险的保障范围。上医疗险是对医生自身的职业保护,但医疗险不能由一个医疗机构带到另一个医疗机构,对多点执业医生医疗险怎么上法,目前本市尚无明确规定。以后执业范围扩大,医生承担的风险将更加突出。 此外,黄会长还认为,随着本市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医生多点执业的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按照新政,目前多点执业只局限于内科、儿科、全科医学、口腔和中医专业等范围,不能满足迅速兴起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多点执业的范围还需逐步扩展。例如,外科医生多点执业的需求量很大;医技人员多点执业的开设是大势所趋;而随着社会老年化格局的形成,老年护理员的需求逐步增加,对护士多点执业的趋势也会形成。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