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家钱礼辞世,享年98岁 他曾影响过中国一代外科医生 医乃仁术,学无止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医学家钱礼辞世,享年98岁 他曾影响过中国一代外科医生 实习生毛文琇通讯员方序本报记者何丽娜 他是医学界的巨匠,一生为外科临床和医学教育鞠躬尽瘁。他的著作影响过中国一代外科医生,他的学识和气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临床医生;他是严师,但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他也是勇士,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还经常慷慨解囊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解放前,在重庆、贵阳和南京******医院的实践,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腹部外科的各种经典术式。上世纪50年代初,他来到浙医二院(广济医院),从最初的医院外科总论教研室主任成长为浙江省外科界四大******元老(余文光、朱焱、石华玉、钱礼)之一,他又是浙江肿瘤外科的先导者。 8月9日,原浙江医学院外科总论教研组主任、浙医二院外科主任、原温州医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钱礼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8岁。 “钱老是外科界的泰斗之一,他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大批外科医生。他治学严谨、对病人的关爱,完完全全代表了‘精湛演绎技术,关爱体现服务’的浙二精神。”在浙医二院院长、国内******心血管专家王建安教授看来,钱老应是所有医务人员的楷模。 著书立说,启迪后学 8月22日下午,细密的雨一直在空中飘着,冷冷的,仿佛老天也在感伤什么。 钱老的家在浙大附近,是一套老式的公寓。走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经有些发黄的墙纸,所有的家具也都是几十年前的样式。南面靠着老式窗户的是两张沙发和一张小圆桌,那是钱老平时读书看报和吃饭的地方。 北面深红色的高柜上,安放着钱老的灵位,简单的布置中透着安详和静雅。 “老人家生前再三交代我们,他的身后事要简办,不开追悼会。”长女钱元俭说,那天去殡仪馆送行的只有家人和他最亲近的几位学生。 在钱老庄重俭朴的灵堂中,摆放着一件特殊的供品,那是钱老生前所著的书籍,以及他的子女辈出版的著作,这些不仅是老教授倾尽一生的心血,也是他生前最珍爱的东西。 钱礼教授曾经说过,“写书有一种快感,把自己的独到心得倾吐出来,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该是何其痛快!” 钱教授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奉献着。据统计,在他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工作的60余年间,先后编著《腹部外科学》、《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现代普通外科》等八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计600余万字。 而《腹部外科学》是老教授伏案6年所著,厚厚的130万字、数百幅插图均是老教授自己从着手构思、反复修改,一点一滴凝练而成。该书作为我国腹部外科领域出版较早的专著之一,影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外科医生。 “当时,国内腹部外科专著几乎空白,父亲一直都有填补这个空白的志向。”钱教授的长子钱元诚说,记得当时父亲在温州工作,乘了十几个小时车回家后,稍微吃点东西,马上就又开始写书。 孜孜不倦,他用灵魂爱着医学 钱老钟爱医学。“父亲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医学的研究,1983年从温州医学院院长任上调回到杭州开始,他坚持在杭城各大医院外科查房,组织和指导医生们讨论疑难病例,然后从中总结出一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共识,去指导更多的临床医生。这项工作一直坚持到2003年底。”钱元诚说。 而想起当年,80多岁的父亲到美国看望自己的那段日子,钱元诚不由得感概万千。 “父亲说是去探亲,其实倒更像是去看书的。”他说,老爷子一到美国就钻进图书馆,拼命看那些英文医学原著,看到有些重要知识点时,还非得复印下来带回国不可。 在儿女们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位视医学事业为生命的人,他不但自己献身医学,而且希望自己的后辈们都能热爱医学,从事与医学相关的工作。 “每逢过年过节,我们要是送补品或其他礼物,他都一概不收。但要是儿孙们送来自己发表的作品,他就会爱不释手,平日里一遍遍翻看,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就拿出来讨论。”长女钱元俭说。 很多老人都喜欢跟邻居去说家里的晚辈们有多么孝顺,但钱老从不在乎这些,反倒是每次提起自己的两个乖孙子都成了医生时,他会显得格外开心和自豪。 溜着旱冰去上课,他也曾时髦潇洒 钱教授生活简朴,他不太买新衣服,觉得那些旧衣服穿穿也没什么。他也从来不吃补药,一日三餐从来都吃得很简单,而近十年来,他还一直吃素。如此质朴的生活态度,或许就是这位长者能如此长寿的原因。 可看到钱教授年轻时的照片,儒雅倜傥的气质令人感叹,原来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当年竟是如此英俊帅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潜心研究医学的老教授年轻时也曾是一个“文艺潮人”。 “父亲是上海医学院的毕业生,接触的都是当时国内比较时髦的东西。滑着四个轮子的旱冰鞋去上课、偶尔在校园里拉拉小提琴,这些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说起父亲年轻时的趣事,客厅里的气氛不由得轻松起来。 而他这种潇洒也带到了浙医二院。钱元诚说:“早年他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时,是自己开着吉普车去的。年底医院里开联欢会,他还上台演话剧,有一次演的还是穿着皮夹克的特务。” 乐善好施,用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 钱老是个******的文化人,但在文质彬彬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赤热的心。 那年,花甲之年的钱老与儿子、儿媳一起看完电影回家,路上看见两个小混混抢了一个卖烟小姑娘的烟,他二话没说追上那两人,让他们把烟还给小姑娘。 到了钱老年近九旬,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仍然继续着。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的爱好就是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一看到哪个地方受灾了,他就捐款。像之前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他得知消息后立马给有关单位打电话要捐款。”钱元诚说。 正当我们在钱老家拜访时,正好有两位杭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来吊唁。据一位叫潘维奇的工作人员介绍,钱老一直在捐款,少则5000元,多则几万,近十年仅向红十字会应该就捐了有七八万元。 “有时我们跟钱老闲聊,劝他给自己留些钱,或者留些给子女,他每次都摇摇头,说人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吃吃用用够了就好,至于子女,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不会给孩子留钱。”潘维奇回忆说。 “起初钱老捐钱的时候都是亲自过来的,后来实在年纪大了,就会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上门去接受捐款。” 教学上的严师,生活里的慈父 钱老先生一生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当曾经的学生们回忆起这位老师时,仿佛那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一样。 “父亲在专业上要求非常严格,不少学生都有些怕他。但他私下里又很风趣幽默,后来有很多学生其实都成了他的好朋友。”当时年纪稍长的钱元诚脑海里还残留些记忆。 ******的肿瘤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树,可以算是钱老早年的学生。“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两三年,钱老师在浙大教外科总论,他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非常生动,我们很多年轻医生都特别喜欢听他的课。”郑教授说。 郑树当时还很年轻,钱老师给了她很多的帮助。郑教授说:“老师教我写教案,然后再让我试讲给他听,他真的会很认真地坐在教室里听,从而让我不断提高。” 在郑教授的记忆中,******有些遗憾的就是,她没能像比自己低一届的学弟学妹那样,跟钱老师玩得特别好,而且还常常能吃到钱师母做的饭菜。 8月19日那天,太阳很大,已经80多岁的郑教授顶着烈日来到钱老家,她静静地注视着安放着钱老骨灰的灵堂,来送老师最后一程。 而跟钱老一样担任过浙医二院外科主任的林汉庭教授,算是钱老学生的学生,但跟这个年纪相差30多年的后辈,钱老照样相处得像朋友一样。 钱老对病人特别关心,每次查过房以后,他都会记住这些病人的情况,然后等下次查房的时候问是怎么处理的,结果怎样,甚至有时还要再次去看看那些病人。 相处得多了以后,林教授跟钱老还成了忘年交,钱老没有架子,总会主动跟年轻医生说话,跟大家分享他年轻时参加抗日远征军等有意义的经历。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