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如果弊大于利,医院为何还要评级?

2012-08-28      来源: 中国江苏网   访问量:36    在线投稿

    昨日,一则卫生部要求开展医院评审“回头看”的消息,引起关注。针对部分省份评审缺乏规划、尺度过松、三级医院数量攀升等现象,卫生部决定2011年后新增的240多家三级医院被视为无效。“回头看”,就是重审,再开展新一轮的评级。

  这是不是在用一种错误纠正另一种错误?我们担心,得出的还是错误。已交了学费,或许还要再交了更昂贵的学费。

  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启动于1989年,综合医院按任务和功能,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医院明确定位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而每级则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又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三级甲等”是目前我国医院的最高等级。

  我国医院等级评审之初,由于指标明确,对促进我国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患者也从中获利,就是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说医院等级评审一无是处。但有一个利大弊大的问题。

  我们也不妨“回头看”,此举的弊端的确很突出,例如,医院等级评审有许多大型设备等硬件的要求或重点科室的软件要求,各家医院为了上优等,纷纷追求“大而全”和“高精尖”,造成昂贵医疗设备重复和过剩;一些学科密集扎堆,恶性竞争加之浪费惊人;优质医疗资源和病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些都是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又例如,医院等级评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分级管理,推动了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促进各级医院发展,提高医疗质量。评定医院等级的主要目的是要各家医院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如“三级甲等”要主攻疑难病和搞好科教研,一级做好初级医疗保健,而现在的医院等级赋予了更多额外,或许不应有的东西,如收费标准、行政级别和某些“特权”等,使这一医疗评级渐渐变了味走了调,离服务远了,离权利近了。医院等级评审中强调,“三甲”意味着我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可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不一定划等号,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稍逊的一二级医院就不能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吗?这种评定在客观上加重了我国医疗的“技术之上”和“拜金主义”,冲击着医疗救死扶伤不问富贵的本性,这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1998年卫生部暂停这项工作,一停就十多年。可其负面影响并未消失,如各地“三甲”的无限制扩展,一枝独大,把一二级医院几乎挤垮,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分工也愈加不清。

  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弊端没有真正解决的情况下,2011年,卫生部重启了等级评审,据说各地医院为了拼进“三甲”,“掉两层皮”,而且,这次不仅是医院的事了,地方政府也在使力,荣获“三甲”医院如同当初的“卫生城市评比”,成了一座城市,甚至乡镇的面子和经济环境,各地竭尽全力进级。所以,一下子新冒出240多家三级医院,奇怪吗?可在这轰轰烈烈和耗时花钱的医院升级中,医院的服务水平真提高了吗?患者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做一些评定,不是不可以,但是否还坚持由政府部门或变相的政府部门用“垄断方式”来做,是需要商榷的。卫生主管部门是否需要把这类医院等级评审总搂在手上不放并一直搞得如此“威权”和“行政”?我们倒是以为,对医院等级评审,医疗主管部门已出面搞过了,现在证明,似乎弊大于利。所以,现在是否可以考虑换换思路和办法,如把医院的分级认证渐渐脱离政府的管理行为,而作为一种服务行为,引入和发展多元化的认证体系,此事可过渡给非政府组织、媒体和社会调查机构来做。医院评级不能与医疗资源配置和权利挂钩,只作为给患者的参考,对被评高级的医院也就是一个鼓励。要让医院按患者需求办,按医疗规律办,按实际需要办,按新医改方向办,而不是按利益、荣誉和权利诱导的“硬框框”办,或上级的标准办。

  特别在当前,政府部门应该把主要精力、时间和资源用于解决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和改进现行保健体制弊端上,如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还有修复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等,这是当务之急。许多国家都没有搞我们这种三六九等医院分级和医生“分级”,不也管好现代化医院和医疗服务体系了吗?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