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修复临床操作中,牙体制备是一项基本功,直接影响着义齿的就位、修复体的制作空间、牙髓活力和剩余牙体强度等,从而最终影响修复体的密合。但临床中,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医生的牙体预备都没有严格的制备流程,最后的制备体也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各显神通”。我们都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制备水平,但怎么做才能提高呢? 最近接到一位医生的电话,交流时他谈到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牙体制备水平。他自述曾经半年内在石膏模型上练习了近万颗牙齿的牙体制备,但让其困惑的是最终并没有感到有明显的提高。近万颗牙齿,如此大的训练量却没有达到提高的目的,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毅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前几日又有另外一位医生拿着制备完成的模型,向我咨询预备体还有什么缺点?通常境况,为了加深医生对牙体制备外形的认识,我会先反问:你觉得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呢?这位医生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我肯定觉得没有任何缺点了才会向您请教,知道有何缺点,我肯定会先修整的。 我想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里,我们心中缺乏一个恒定的牙体预备后的外形标准,缺乏完善的评价方法,所以我们就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就谈不上对与错了。下面这两张图片分别是一位外院医生牙体制备的照片(图1)和本人数月前的46全冠牙体制备后的图片(图2)。
下面是我们对医院内部的修复医生进行的牙体制备培训(图3、图4、图5)
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医生之间也就不存在可比性。所以接下来就是制定条理化、清晰化的评价标准。 1.肩台边缘是否连续一致 2.肩台宽度是否过渡均匀 3.轴壁聚合角及就位道是否恰当 4.咬合面是否均匀下降 5.功能尖制备是否合适 6.精修与抛光是否到位上述就是本人根据临床的体会和在培训中的感受总结而成的六项标准。每条标准又分为ABCD四级。将评价标准明确化,就很方便医生对他人和自己的预备体进行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有了这样的标准,医生对同一预备体的打分很容获得高度的认同,并提高了对预备体的评价分析能力。打分之后,医生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预备体的修整。如下图,通过评比医生对刚才的预备体进行了修整(图4)
修整完成后,我们要求每个医生再按刚才的评价标准,逐一分析。最后我再给所有医生统一修整预备体。下图则是经过本人修整后的预备体形态。
除了量化评价标准外,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要把预备体的图片和模型整理并收集起来,便于总结与学习。下面是一位牙体制备学习班的学员发至我邮箱的制备后图片,我将图片整理出一固定模板(图7),包括牙体制备,局部放大和印模三张图片,和对应的评价标准,只要将每次预备后的图片放入模板,就可以进行评价了。
2万家牙科招聘,6万名牙医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