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市民会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在部分医院成为常见现象。 记者调查发现,在深圳各大医院输液大厅的“吊瓶林”内,抗菌药物仍是主角,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十分严重。港大深圳医院的事实证明,抗生素的滥用是可以管得住的,深圳的医院必须向其学习。 现象 “吊瓶林”成各大医院风景 “我们知道用抗生素不好,但是孩子病了,不用没有办法啊。”范女士抱着孩子,看着挂在输液管上的处方单说,“医生开什么药,我们就用什么,都是听医生的。”范女士的孩子才3岁,孩子上周发烧不舒服,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被查出患了肠胃炎,医生开的处方就是要孩子打点滴,点滴药物单子中包括了抗生素头孢硫脒。 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一个输液室,记者调查发现,该输液室19个输液处方中,只有2个没有抗菌药物,一个肠胃患者和一个支气管患者,其他患者也多是患气管疾病、肠胃病等,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类用药、美洛西林、红霉素等药品。 随后,本报记者调查采访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市第二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中医院等几家市属医院。综合这次的调查,5大医院87个门诊输液病人中,有69人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79%。在使用抗生素药物病人中,大部分的人使用一种抗生素,但是有的甚至同时使用了两种。 大部分患者跟李女士一样,要不要用抗生素还是听从医嘱,“我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但医生开抗生素还是有道理的,总比自己不懂乱吃药强。”市人民医院内,正在打阿莫西林点滴的鼻窦炎患者阿强说。 不过,有一些患者就医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在市二医院,一位母亲就告诉记者,她的小孩这几天呕吐不舒服,带孩子到医院来看病,医生没有开抗生素打点滴,但是她看到孩子呕吐很难受,“要求医生开了抗生素,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得快一点。” 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菌药的问题,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末率先在全国开始了强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药品流通管理,而国家也规定,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处方药,抗菌药物位列处方药其中。8月12日,记者走访市内多家大药店却发现,凭处方购买处方药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 华强北一家大药房内,当记者购买一款头孢类药物的时候,销售员立即拿出一盒,并要记者到柜台买单,根本没有提需要处方单的事情。当记者询问为何不需要处方就能购买抗菌药时,销售人员立即反应说只要进行登记就可以了。 彩田村一家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开始执行“处方药”规定时,所有药店都在严格执行该规定,但是,后来药店的销售受到影响,顾客买不到他们经常用的抗菌药会怨声载道,慢慢地药店就没有跟顾客要处方了。 后果 近七成不良反应缘自抗生素 小小一瓶青霉素曾经创造了辉煌,但是随着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药效在失效,危害却越来越大。在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收集到的一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一位患者由于咳嗽,咽部不舒服到社康就诊要求输液,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和注射用头孢唑啉钠。 15分钟后,患者呼吸困难,立即停药,测血压后进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进行急救,在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后来经广东省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调查,怀疑药品为注射用头孢唑啉钠发生严重过敏样不良反应,而且过敏样反应为头孢类抗生素已知的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说明书,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用法用量为一次0.5—1克,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以一日6克,分2—4次静脉给予滴注。但是该患者头孢唑啉钠使用剂量为4克,每日一次,由于单次使用剂量偏大,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导致不良反应事故发生。 据介绍,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去年收集到了5876例可疑不良反应报告病例,其中,68.25%的不良反应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而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前十名也都是抗生素。在历年监测中,头孢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均居首位,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很多疾病,比如普通感冒不用抗生素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国内在治疗的时候把感冒药和抗生素同时加在一起,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钟翎教授说。 “在国外,普通感冒是不需要到医院去的,但是国内大医院门诊大部分是普通感冒患者,加上国内对药品管理控制不严格,很多人在药店随便可以买到抗生素,导致国内抗生素使用很不合理。” 治理 医药分开一个月抗生素使用下降2%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限用令”从8月起正式实施。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去年9月2日,深圳各级医院院长与市卫人委还签订了责任书,承诺3年内逐步降低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使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除了按卫生部的要求,抗菌药物品种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不超过35种外,深圳还增加一级综合医院不超过30种的规定。 记者了解到,目前卫人委对各医院控制抗菌药物情况正在进行调查统计,而结果要到年底才能统计。而8月1日,卫人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一个月,每百人静脉输液量环比下降20.7%,百人抗菌药物使用量同比下降2.2%。全市社康中心百人输液量同比下降16.3%,百人抗菌药物使用量同比下降9.8%。 在“限抗令”的指挥下,深圳各医院使用抗生素比例所有下降。市儿童医院药剂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限抗”前,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最高达到89.5%,门诊患者使用率达到32%,急诊患者使用率达到60%,整治后目前已分别降至55.22%、22.63%、37%,“门诊打点滴量整治后少了三分之一”。而一些医院每个月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限制,“到一定量后就用电脑锁死了,医生在电脑上开处方时会开不出来,就只能下个月开。”市二医院门诊科一位医生介绍。 不过,医院的这种做法也让不少医生和患者反感。“医院就是治病的地方,你该用的地方你不用,药房里面有你为什么不用?抗生素的重点是在分级使用这一块,限制比例是不合理的。医生怎么可能控制今天什么样的病人多少呢?搞到最后还很可能是病人吃亏。”有医生说,“病人没有用抗生素也会投诉医生。”由此可见,深圳“限抗”之路还任重道远。 对比 依然壮观的景象下,已经开业有一个多月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门诊大厅内却不见一支吊瓶。根据医院公布的数据,7月1日至31日,医院共有4300余名市民就诊,医院门诊没有开出一支抗生素点滴。 医生桌上放抗生素宣传单 8月13日早上10时,记者在港大深圳医院门诊大厅见到了带着儿子来看病的钱女士,刚带着儿子走出医生诊室的她正跟老公通电话:“医生的检查说孩子没有问题,跟其他医院检查的情况一样,不过医生也没开什么药,让孩子回去休息。”在她挂完电话后,记者一打听,原来钱女士的儿子最近发烧咳嗽一直没有好,在其他医院吃了药后还不见好转,“抗生素也不管用。” 于是,她带儿子到港大深圳医院来看病,希望医生能查出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检查也说没有什么问题。”钱女士说,很奇怪的是,医生居然没有开什么药,只有一种吃三天的普通感冒药,让孩子回家多喝水休息,在家观察孩子的情况。“这与到其他医院看病有很大差别,早几天去看病开了好几盒,还有抗生素,本来想过来打点滴的,结果也不用打。”钱女士说。 记者在医院门诊大厅走了一圈后,居然没有找到医院的输液室。记者询问分诊台的护士医院输液室的位置,该护士告诉记者,医院没有设输液室,“医院门诊医生都不开针剂和点滴的,我们的原则是能不用吃药的不吃药,能不注射的就不注射,只开口服的药。” 该护士说:“医院也要求门诊医生不要开抗生素,病人自己提出要的话,医生会根据其病情来开,病情严重需要打点滴用抗生素了就住院,如果普通感冒实在坚持要打抗生素就会让病人去其他医院。” 该院来自深圳一家医院的全科医生也告诉记者,医生的办公桌上都放着一张“请小心抗生素耐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单,当患者想要医生多开药的时候,医生会指着这张宣传单告诉他们抗生素的危害,让他们知道“吃药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在医生解释了之后,患者也基本上会接受。“其实在以前的工作岗位,我们也是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能不用抗生素就不用,但是病人太多,没有时间跟患者沟通,病人一要求,或者根据以前的经验,多多少少还是会开抗生素的,加上以前医院管理也不严格,抗生素使用还是比较高。”该医生说,“现在更重要的除了看病,还有与病人沟通,会建议他们少用药,怎样去保持健康。” 部门主管监控医生处方 在深圳,几乎所有的医院包括社康中心都设置了门诊输液室,为何港大深圳医院偏偏没有呢?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医院学习香港医院的做法,在门诊不设置输液室,“抗生素要通过点滴进入人体,快速与体内血液融合,这说明病人的感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需要通过住院治疗,所以门诊没必要设置输液区。”她表示,“由于没有开设输液区,医院没有开一支抗生素点滴,不过口服抗生素还是有开”。 医院对门诊医生开抗生素又是如何监管的呢?邓惠琼介绍,每个门诊医生开出的药物在电脑上都会有记录,医院全科门诊的部门主管会定期监测医生使用药物的情况,“如果发现一个医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使用某种药物比较多,就会监测其使用药物的情况,并找这个医生来解释为什么这种药开得特别多,而抗生素是部门主管重点监测的。”由于有了主管的监测,门诊医生都不会乱开抗生素,甚至乱开药物。 邓惠琼介绍,港大深圳医院对医生开处方的监管学习的是香港的管理方法,“医院会收集医生每日或每星期处方抗生素的情况,再对照临床病历,如果医生用这些药不适当,会及时提醒。”而香港药品管理委员会也会对医院使用药物情况进行监测,如果发现有药物使用过多或不当,就会要求解释。 她指出,病人是不是需要开抗生素主要是看病人的病情是否需要。“一般会通过验血、验小便、胸透来确定,有时候病人感染的症状是很明显的,就需要开抗生素,如果症状不明显,就不会开。”邓惠琼说,医生也可以根据临床经验来决定是不是要开抗生素。 而在采访中,邓惠琼也透露了该院门诊医生开药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医生每个月的薪酬是根据岗位设定的,不是多劳多得,其收入也与开药无关。”邓惠琼说,因此医生收入与药品收入的利益链条完全断开,没有多开药,多开抗生素的动力。 调查 市儿童医院: 连打10多天 抗生素 在调查采访中,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吊瓶林”最为壮观,两个输液大厅内都坐满了小儿患者和家属,有的还提着吊瓶在走廊上打。在一个房间内,19个吊瓶中只有2个没有抗生素。一位孩子患气管炎的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感冒发烧到医院就诊,第一天就打了抗生素,后来转化为支气管炎,又接连打了10多天,“还是同时用两种抗生素,一种是头孢,一种红霉素。”张女士说,上个星期稍微好了点,但是停了两天又开始了,“现在又继续打另一种美洛西林的抗生素。” 市人民医院: 患者主动要求 打吊瓶 除了在输液大厅,记者还在市人民医院西药取药窗口观察,粗略统计,30名市民当中,至少有10名市民的药品中含有抗生素类药物。记者询问发现,成年市民生病后较为依赖打吊针的方式,其中有5位受访成年市民还是主动向医生要求打吊瓶。一名发烧拉肚子的市民李小姐表示,她总感觉生病打吊针好得快,打了第一次之后便习惯了,一发烧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吊针。 一名家长还告诉记者,孩子自出生到现在4岁,都在市人民医院看病,“感觉这段时间,医生不会这么轻易让孩子打吊针了”,以前只要家长要求让孩子打吊针,医生也不会过分坚持,现在只要血检正常、体温未到高烧临界点,医生就会坚持选择先吃药观察。 北大医院: 患者长期使用二代抗菌药物 该院输液室内,调查的20个药方中都有抗菌药,有一种的,也有两种的,不过一种的居多,其中7人是普通的感冒或发烧。一位30多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小时候体质就不好,有一些炎症,经常使用抗菌药物,所以对这些抗菌药非常熟悉。“因为长期使用,有些已产生耐药性了。”李先生说,“这回来我来就跟医生说,不要开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得开第二代的,因为一代的对我已经不管用。一般感冒,如果医生要开抗生素,我也要他开二代,有时是三代的。” 市第二人民医院: 用抗生素前先验血 在调查的18个输液患者中,有14人使用了抗菌药。“最近两个月医院好像控制得严了。”患者林女士说,“感冒如果要涉及打针一般是会查血的,看白细胞是否高,高的话就得用抗菌药。如果超过了不用,病情加重了,患者也会找医生。” 一位外科医生也表示,医院已经出了关于这个新规的很多宣传和细则,限制使用抗生素,流感高峰期有60%是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的。“但像我今天看的6个感冒患者,有5个是化脓,化脓是一种感染性的情况,是要开消炎药的。”该医生说,“刚才来了个老太,她说她想打抗菌药,我说不行,得先验血,一看白细胞不高,我就跟她说不用开抗菌药。”很多中国人的习惯就是一来就是要打抗生素,医生还是尽量劝说他先验血,根据三个指标CRP、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这三个指标是判断细菌感染的,只要有一项高,有感染的证据,就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