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试营业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今天“满月”了。作为深港医疗“对接”的合作范式,作为内地公立医院的“改革样本”,它从孕育到生产的每个过程,都“赚足”了世人的目光。对这个仅有“月龄”的新生儿,有人称褒,有人说贬;对它未来的“长势”,有人“看好”,有人怀疑。或许对这个“龙子”的高期望值,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内地医改的极度关注。 在婴儿诞生的第一时间起,本报记者奔赴深圳,以记者的眼光、以患者的体验对这家医院进行了全方位的明察暗访;并通过对深港两地医院主管方“婆婆”的走访、对医院邓惠琼院长的访谈、对港大校委会主席兼医院董事会主席的专访,对这个新生儿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也对它与生俱来的影响力充满期待。 “舶来品”病人关系科 (医患)矛盾不积累,冲突就不会升级。我们认为,这种医疗文化对内地有着特殊意义;此次把它植入进来,日后将做专题研究。 ——邓惠琼院长 7月4日上午11时,记者******踏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这座傍林依海的现代化建筑,立刻领会了深圳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的“注解”:用全深圳**的地块给百姓建座最棒的公立医院。按此标准,位于福田区紧邻深南大道,景色宜人的滨海地块,成了诸位考察者的******。 八年前,曾陪同市领导选地的江捍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为了打造这座现代化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医院,政府的财政预算曾数度追加。 而今,这座总投资近40亿元,占地面积近20万平米、总建筑面积达36.7万平米、穹顶高达30米的建筑物,已经矗立滨海之畔。它内外兼修的“容貌”,常被人誉为“最不像公立医院的公立医院”。 走进港大深圳医院,大厅左边是15个收费口,右边是20个取药台;中间一个椭圆形的分诊台,护士小姐进进出出询病情、测体温、办预约,还不时承担着答疑解惑的职能。 在收费窗口的上方,有三个液晶提示牌,其中一个提示:全科门诊打包收费130元/人次,包括挂号、诊金、检查、检验、药品、伤口处理、抽血、试管耗材等。试行一年。 据分诊台的小姐介绍,130元的打包标准,是参考深圳三甲医院三年来的平均门诊费用230元/人次而定。11号窗口的收费则告知,当前只开了儿科、妇科、骨科、内科和外科,急救中心也还没走上正轨。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很多地方的装修还未告罄,纸箱和杂物摆放在空旷处。顺电梯而上,二楼的住院部还未“开张”。 然而,记者发现,沿着走廊、拐角环顾,很多地方都有箭头指示如何到达“病人关系科”。这个科室毗邻收费处,门上除了写有电话、电邮等联系方式外,还配了“医患关系联系箱”。 在内地五十年的就诊经历,从没听说过这样一个科室,直到遇见港大深圳医院的邓惠琼院长,记者才弄清了这个“舶来品”的概念。 邓院长告诉记者:“病人关系科,是一个在欧美医院中普遍存立的部门;它的职能和性质,就是患者反映问题的地方,不光是医患纠纷,任何问题都可以到这里提出。” 据邓惠琼介绍,她在香港从医的几十年中,不要说亲眼所见,甚至闻所未闻医患之间的恶性案件。她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到一触即发,原因之一就是病人找不到说话的地方,当然也就丧失了有效疏导和发泄的机会。随着医院的发展,“这个科室配备的三四个人以后还会增加”。 “当然,医院还为每个医生都上了‘医疗责任’险,目的是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我们的医生不会担心由自己赔钱;市场化的手段也是避免恶性冲突的力措之一。”邓院长最后补充。 预约挂号与全科门诊 在这里我能体验拿“干净”酬劳的感觉;不再收受红包和提成,你就可以找回患者对你的尊重,一种病人对医生、对你所从事的职业的尊重。——高医生 像以往那样,一进医院,记者就跑到收费处,提出要挂一个骨科专家号。“我的颈椎痛得厉害,想找个专家看看是不是长什么东西了。”记者对着11号窗口说。 “你之前预约了吗?如果没预约现场不提供挂号。另外,你如果没有其他医院专科医生开的证明,第一次只能先看全科门诊,再由他决定你是否需要看某一专科;至于专家号,这里没这个概念,任何医生看病都是同一价位。” 原来,港大深圳医院开业之初,每天限制放号,每个医生一般接诊在20人内,人均诊时20分钟。观察旁边预约成功的患者,每人手里都握有一个预约号码,就诊时间具体到几点几分,给患者预留的就诊时段为30分钟。 虽然预约号已经排到10天以后,记者还是坚持报了名。回去的路上,接到手机短信,告知第二天下午四时到四时半就诊,要求务必携带身份证明。 习惯了内地医院的人满为患,不排队看病的待遇还是头一次享受。作为当天下午的最后一位患者,高医生(化名)接诊了记者。他先把此前导医护士询问记者后填的“家庭医学全科门诊‘新症健康评估表格’”阅读了一遍,然后便询问记者的病情。听完记者的讲述和疑虑,让记者做了几个摇头的动作,然后告诉记者不要瞎想,表示痛楚只是源于长期伏案造成的劳损。 接着,高医生站起来,指导记者做一套颈部保健操。他一边示范一边叮嘱记者务必坚持每工作一小时,就强迫自己起来放松一下。 高医生的普通话说得很流畅,记者猜测他不是来自香港。果然,高医生说他是应聘而来,此前是深圳某医院的外科副主任,生活事业轻松安稳。 年届半百,稳攥“金饭碗”20多年的内地医生,为何“跳槽”到一个全员聘任的医院,从头再来?高医生告诉记者说:“平心而论,可能有几个原因。” “说到‘高薪’,应该不是首要的。我在原来的医院,拿到桌面上的钱一年也有二三十万。关键是在这里我能体验拿‘干净’酬劳的感觉;不再收受红包和提成,你就可以找回患者对你的尊重—— 一种病人对医生、对你所从事的职业的尊重。” “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全科医生’的岗位。内地医院是没有这个职位的,而在国际医疗界,拿到了它的‘执照’,你就可以到世界各地从事医疗服务,这是做外科或专科医生所达不到的。” 记者向高医生提及,有媒体报道说,深圳本地医生不看好港大深圳医院,因为签约机制不稳定。高医生笑笑说:“我只告诉你一点,我是我们医院******被港大深圳医院录取的医生。到底我原来医院有多少人来应聘了,同事间不便交流。但仅就我在考场见到的,就有十多人,据说这只是全院应聘者的一半。” 记者询问得知,当天和高医生一起坐诊的,共有9名全科医生;其中两名来自香港,女医生占到了其中三分之一。 靠体制对灰色收入“说不” 在港大深圳医院,我们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只表明一个态度:让每个医生都明白,他作为医生所需下的******工夫,就是怎样把病人治好;他开药的******前提就是病人的病情需要。——邓惠琼院长 “拒收红包和回扣被写入合同,一经发现立即除名”的“院规”,是港大深圳医院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内容。事实上,在开业之初,大部分人对港大深圳医院对灰色收入“零容忍”承诺,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 与邓惠琼院长对话时,记者也问她,凭什么保证“香港和尚的‘真经’到深圳不会被‘念歪了’?” 邓院长说:“我们的信心来源于体制,而不是依托于说教。”她告诉记者,港大深圳医院采取“高薪养廉”制度,平均年薪是32万元,一线医生人均年薪为五六十万。 其次,运用国际流行的家庭医生的“打包”诊费概念,割断了医生开大处方、做大检查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利益链条。在港大深圳医院,医生收入的多寡,与病人缴费间无任何瓜葛,只与他的资历、执业岗位、工作表现有关。 邓院长说,打包收费的特点一是让病人事先就知道此次看病要用多少钱;二是医生不会为了赚钱而多做检查;三是90%的病人可以因为在全科门诊做了适当的检查和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或治愈。 不过,“打包”诊费对内地患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记者在收费处缴费时,就看到旁边一个中年女患者正在和窗口的职员交涉,询问能否退还全部或部分诊费。理由是她看完病后,医生没有给她开任何药,她觉得有些“吃亏”。 记者就她的问题向一个全科医生提问,该医生笑道,港大深圳医院传输给我们的观念是,你给病人开药的******前提就是病情需要。而内地病人则习惯了只要看病就拿回一堆药去,甚至把家人需要的也“包了”。问题是开药不是你的目的,治病才是你来这里的初衷。 为配合这一“开药不是目的”理念,港大深圳医院每个科室都设有部门审核一职,定期检查医生的工作数据。如果发现对一个病人反复开药,就说明医生的医疗质量不高,就会被追问一下为什么。 “按照香港的经验,在全科门诊‘打包费’内,90%以上的病人可以看好病,不需再转去专科。从这个意义上看,专科门诊的病人少了,诊疗费用就会得到控制和下降,医疗资源就不会浪费。”邓院长介绍说。 此外,内地医生常见的“走穴”挣外快现象,也被列为合同的“禁止性”条款。相反,如果作为专家被请去会诊或做“示范”手术,则会被医院视为一件“添彩”的事。“我们希望每个医生都对自己的医院有一种‘归属感’。在这个基础上,你尽可以光明正大地挣钱。”港大校务委员会主席、港大深圳医院名誉院长、前香港医管局局长梁智鸿先生这样亮明态度。 港府的“无为而治” 港大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原则:为香港、为国家、为国际培养人才。更何况,港大一直在尝试医疗产业化,坚持把优质的医疗服务“输出去”。——梁智鸿主席 记者调查发现,港大深圳医院这个深港医疗合作的“混血儿”,不光牵动着内地人的神经,也成为广吸港民眼球的事情。 7月11日的立法会上,议员何俊仁提出担心港医前往深圳医院就职会导致香港公立医院的人才流失。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当日即给予否认回复。食卫局负责新闻的王小姐更是语气“轻松”地对记者说:“这是人家香港大学自己的事务,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 曾任香港医管局局长的梁智鸿也说,人的观念不能太狭隘。目前,港大已安排各专科部门的教授和医生,轮流北上当值,不足的医生已在深圳招聘到位。谈到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的录用标准,邓院长告诉记者,一般是从三甲医院中,招收那些有多年执业经验,并在某一领域中有学科带头人作用的人。既要专业过硬,还要能用英文交流。据给记者看病的高大夫透露,此次招聘未设书面答题,面试语言为英语。 ■“满月”·概念 ■ ■全科医生 ■ 又称家庭医生,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全科医生亦负责管理慢性疾病,往往会与其他专科医师所提供的诊疗服务协调。通过全科门诊医生的诊疗,病人可以对病情有全面的认知。 ■“满月”·数字 ■ ■130元:全科门诊打包收费 ■20人内:医生每天平均接待患者数目 ■20分钟:每个患者平均接待时间 ■32万元:员工平均年薪 ■4000人:开业一月接待患者数目 政府“断奶” 我们也能自力更生 很多人质疑过我,到那时你们既无政府“外财”支持,又禁药品加成“内敛”,更不屑靠过度医疗从患者身上“拔毛”……凡此种种,你凭什么能奢谈可网开一面呢?——梁智鸿主席 港大深圳医院由深圳政府投资兴建,香港大学负责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面对邓女士和梁先生,记者都问了同一个问题:你们和深圳市政府的签约是5年,这之后你们和深圳普通公立医院一样,将开始自负盈亏。如果失去了现有的财政支持,你们的医院将很难运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很多人认为你们不具备对内地公立医院改革的“模本”效应。你们怎么看? 梁先生表示,一年试营业后,港大深圳医院现行的130元打包费可能会有所调整。另外,还会在保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特需医疗服务”。这部分服务将占到医疗资源四成左右,其收入用来“补贴”、“平衡”公益医疗。 据梁智鸿先生透露,医院试营业一个月来,大约接诊了4000名患者,平均每周诊治千人。在这4000人中,患者身份约为四类:深圳医保的参保人员、外地来鹏已定居的居民、全国不同省份在鹏工作的人、外国人。 据悉,当初130元的“打包”全科门诊费用,是专门为深圳医保的参保人员“量身定制”的。因此,对其余三类人员采用什么样的收费标准,将是下次董事会的中心议题之一。 采访结束时,梁先生对记者说:“我想反问一句,一提到港大深圳医院对内地公立医院的示范效应,改革指引,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去考量政府给它投入了多少……难道由它引入的全科门诊概念、预约门诊概念、病人关系科概念、医生责任险概念、对灰色收入的‘零容忍’概念、‘走穴’服务要把钱拿在明处的概念、提供国际医疗合作平台的概念、发挥特色服务以‘质’养‘量’的概念和我们所倡导的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帮医生找回患者对自己的职业尊重感……凡此种种,难道不都是内地医改所应涵盖的内容吗?” 梁智鸿有一个希望,就是能将这家医院建成“第二个香港玛丽医院”。 邓惠琼也说:“作为一名负责接生的妇产科大夫,我最清楚孩子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多少苦痛;但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到目前为止,港大深圳医院这个孩子是‘顺产’的;这之后,我们还要竭力把他抚养成人——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