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在新特药会即将开幕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200位医药流通界人士就大医院改革对药品流通带来的变局展开讨论。“中国药品流通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公立医院目前的制度性扭曲。如果其制度设计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则流通环节改革难触及根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在赛生诺凡麦举办的医院改革与药品流通高峰论坛上首先抛出观点。而这一现实同样引起业界共鸣,国药控股副总裁卢军表示,目前中标药品最终能否被采用,仍取决于医生处方,压缩流通环节并不能阻止医生以用药决定权来寻租。会上,大医院改革相继启动,药品流通会如何变化成为与会嘉宾探讨的焦点。 “医药分开”之虞 7月1日起,深圳市公立医院所有药品实行“零加成”销售。此次改革,深圳的新做法是实施“厂院直销”。而在6月18日,北京市也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启动方案,文件写明要探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并建立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但外界普遍认为,“医药分开”要落地,还须迈过重重门槛。“总体来讲,患者到医院看病后,带着医生的处方到有资格的零售药店买药,这不仅能节省社会资源,还能有效抑制医生开大处方。”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付明仲乐观地认为。可让她心里犯嘀咕的是,未来医院药房将会采取何种托管模式、承担哪些职能及政府补贴是否跟得上等政策并不清晰。 作为主管医药流通的商务部倡导“医药分开”,以期为零售药店释放出更多市场,但卫生部门却有不同的顾虑。有分析人士担心“药品零加成”可能引发零售药店业重新洗牌,甚至有药企担心利润空间压缩后,因缺失公平的竞争环境,过于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会导致药品零售市场混战。“此外,连锁药店还需要研究医生的处方习惯,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尽快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提供更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医药经济报》总经理黄泽骎在会上表示,要想从“医药分开”后的药品市场分一杯羹,连锁药店还需要在很多细节上下功夫。 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前三位零售企业77%的销售额均来自处方药。但黄泽骎认为,医院改革对零售药店的冲击很大。他的理由是,以基药为例,药品“零加成”政策出台后,医院相应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而零售药店因不能获政府补贴,其价格优势会被大幅削弱,这会不会促使不规范的药店铤而走险,进行不正当竞争。对此,他呼吁可以考虑让大型正规零售药房适当承担医院药品的调配任务,同时加大对药品零售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 支付改革是关键 谈到医院改革对流通业的影响,刘国恩认为,只有把支付问题理清楚,医生收入和药品收入分清楚,医药才能真正分开。在他看来,若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不能体现劳动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医护人员就会失去动力提升服务效率和价值。他建议,医保支付必须要与医生收入分配制度等结合起来改革。在此背景下,流通业会呈现四种趋势:市场总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医药流通业主体结构的整合,市场集中度、民营化、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传统医药流通向现代医药服务业转型。 卢军对支付改革在流通领域的影响深以为然。他分析,医院自主联合采购,前提是要让医院有降价的动力。 12若支付改革到位,医院药房成为医院的运营成本,“医药分开”就水到渠成。但卢军也提出,若能借此契机实现药品招标采购的公开透明、医生的收入与药品脱钩,医疗质量有保障,其意义就超出了政策本身。“我认为应积极呼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形成社会专业药房与公立医院门诊药房的有效竞争机制。”卢军说。 对此,刘国恩则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要进一步去行政化,政府的作用就是提供公共市场信息。他举了个例子:日本经常换首相,却丝毫没有影响日本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改革不是靠个人来完成的,而是要靠科学的法治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放在规范的体制机制建设上。” 那么,医院终端的新格局对药品流通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付明仲认为,取消药品加成后,基药必须实现统一定价,然后再由采购双方商量价格。她给业界提出了四个关注点:格外关注专业药品分销商新业态;思考专业特色药店的战略;及时关注商务部最近将推出的一系列行业服务标准规范以及生物药品的发展前景。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