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瑞医疗)于近期披露招股书,意欲闯关创业板,谋求上市融资。不过,在公司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前夕,却匆匆转让了一家已控股近6年的子公司。迪瑞医疗在招股书中称,此举是为了更加专注于医疗检验仪器主业。然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迪瑞医疗匆匆转让子公司股权或许另有隐情。通过转让子公司长春迪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瑞制药”), 迪瑞医疗一方面可以规避“生产劣质药品”的产品质量硬伤;另一方面则可在财务报表中“拔高”公司业绩,给予投资者高成长的幻像。但事实上,迪瑞医疗2009年以来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成长性明显缺失,资金压力则逐步显现。迪瑞医疗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0年5月28日将所持控股子公司迪瑞制药的股权悉数转让,接手迪瑞制药股权的为“吉林省吉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于这次转让,迪瑞医疗表示是为了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公司主要业务——医疗检验仪器及配套试纸试剂。事实上,在2010年5月份,迪瑞医疗已经展开上市计划,相关上市进程亦在推进中。有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递交上市材料前的一年左右时间内,拟上市公司如无特别必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较大的资产变动,以明晰公司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迪瑞医疗是在2004年6月控制迪瑞制药,至2010年转让股权时,迪瑞医疗已在迪瑞制药经营6年之久。有投资者即对迪瑞医疗在招股书中的解释表示质疑:如果是为了更专注于主业,为何此前6年一直没有动作,直到迟至上市进程已然展开,才想起“专注主业”?并且,在递交上市申请前进行这样的资产变动,明显犯了“忌讳”,公司为何会如此操作? 更多的资料则显示,迪瑞医疗转让迪瑞制药恐非“更专注”那么简单。 了解到,就在2010年3月,迪瑞制药生产的药品“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批号:080103、080303),经有关部门抽样检验,检查项不符合规定,该批产品被药监主管部门认定为劣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迪瑞制药也因此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处以罚金。除此之外,在迪瑞医疗控股经营迪瑞制药的期间,迪瑞制药的产品还有多达十余次因释放量、有关物质等项目上检出不合格而被地方药监局列入“黑榜”。 一箭双雕之举 “‘质量不合格’是制药企业的硬伤,不单是药品,包括所有的医疗产品,由于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大事,质量都是会被摆在第一位的。质量不合格,不单是使用者会否定,即使一个企业谋求上市,也会被监管层仔细斟酌。”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如是告诉记者。由此看来,迪瑞医疗在上会前选择将“问题多多”的迪瑞制药卖掉显得颇为“明智”。但由于迪瑞制药在迪瑞医疗控股期间确实出现过大量的质量问题,通过卖掉迪瑞制药,是否能表明迪瑞医疗其它业务的质量从此有保证?对于这个问题,则无人能给出确切的回答。除了撇清过往的质量问题外,转让迪瑞制药更可达到“拔高” 迪瑞医疗业绩的效果。由于迪瑞制药盈利能力较弱,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净利率较低,因此从财务的角度看,卖掉迪瑞制药可以使得迪瑞医疗显现出更好的“成长性”—— 2010年度迪瑞医疗的营业收入事实上比2009年度增长31.62%;但如果剔除迪瑞制药,2010年度迪瑞医疗的医疗仪器及配套试纸试剂业务营业收入比2009年度增长93.55%。无论迪瑞医疗转让子公司股权是否仅仅是为了“更专注”,但从结果看,则达到了既撇清质量问题、又美化了财务报表的“一箭双雕”效果。 粉饰数据难掩成长性缺失 通过上述操作,迪瑞医疗在财务报表上给投资者描绘出了2010年营业收入同比近乎翻番的“高成长”形象,但这样的粉饰行为并不能掩盖近年来公司增长逐渐放缓的实质。如果从历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迪瑞医疗事实上处于“增收不增利”的成长陷阱之中。招股书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09—201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5亿元、2.31亿元和3.58亿元;同期净利润则分别为1891万元、6038万元和7631万元。不难看出,2010年为公司业绩增长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远超营业收入的增速,但2011年则已处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净利润缓慢增长的境地。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对比上的变化应当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因为大量表现出高成长性的公司,其进入缓慢增长甚至衰退阶段,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增收不增利”,因此业界亦将此特征视为成长陷阱。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