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标准化病人”的奇妙职场

2012-06-21      来源: 华商晨报   访问量:88    在线投稿

 

    “要有一定的医学方面知识并对医学知识感兴趣,不排斥身体触碰,有一定表演天赋,前提必须是身体健康……”

   标准化,病人。

  如果将这两个字面意义毫无关联的词重新捏合成“标准化病人”这样一个词组,其连带出的是“供职”于医院、医学院校的一个群体,“标准化病人”是这个群体对外的统称。

  抛开专业术语,所谓标准化病人,指的是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

  而医科学生则充当“准医生”,根据这些“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判断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在国内有其大背景医院每年都有大量医学院等待毕业的学生需要临床实践,却鲜有病人愿意配合进行教学与考核。于是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招募“标准化病人”应用到学生的毕业考试中。

  考核五年制、七年制医科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标准化病人”的核心工作。但与其他完整的测验方法不同,“标准化病人”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考试方法,它通常是许多临床能力评估方法中的一部分。

  2004年美国在医师执照考试第二部分中******采用标准化病人的考试方法。

  医学院校的老师、学生对“标准化病人”有一个统一称谓“SP(英译简称)老师”,以示对他们的尊重。

  “标准化病人”在国内人数少,只有少数医院和专业高校在应用。在辽宁,从事这个外界不熟悉甚至陌生的“标准化病人”工作的不足百人。

  5月17日,我们在沈阳医学院近距离接触了张国强,一位有着12年经验的“标准化病人”。

  他说:“从学校层面看,我们是稀缺资源;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奇妙的过程。”

  5月17日11时30分,56岁的张国强走进医大临床试验中心,在这里他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

  “第一次时我比学生紧张,现在学生比我紧张。”12年“标准化病人”的经验让他已经可以轻松模仿各种病症,“包括走路姿势、身体动作、疼痛程度、面部表情。”

  张国强习惯性地将视线盯在自己的代号和密码上,开始默念当天需要模拟的胆囊炎症状。

  12时,他等来了第一个考生,一个斯文的男学生。“我最近右腹部疼得厉害……”张国强迅速进入模拟病人状态……

  时针已指向19时,“谢谢老师。”一个娃娃脸的女学生和张国强道别,她是当天张国强考核的最后一个学生,”这一天张国强和20名学生“短兵相接”。

  12年前的偶然机会

  “要有一定的医学方面知识并对医学知识感兴趣,不排斥身体触碰,有一定表演天赋,前提必须是身体健康……”

  

  2001年是张国强的时间节点,那一年44岁的他下岗了,固定收入的失去改变了一家3口诸多习惯,“别人叫生活,我叫活着,非常累。”

  张国强能够接触到“标准化病人”这个行当,源于其弟医生的职业背景。“弟弟说他们医院正在招募‘标准化病人’,让我去试试。”张国强说他当时半天没反应过来,“病人怎么还有标准化一说?病人又不是工厂流水线!”

  虽时间久远,但张国强还是回想起了弟弟拿来的招募公告的大体内容,“要有一定的医学方面知识并对医学知识感兴趣,不排斥身体触碰,有一定表演天赋,前提必须是身体健康……”

  在弟弟的鼓动和推荐下张国强报了名,一周后接到了培训通知。

  如今,当张国强回忆12年前进行的培训时说:“对于我这个门外汉,吃透专业术语,掌握并背熟写成病历的剧本,挺难的。”

  与张国强一起培训的有12人,“我们这批没有被淘汰的。”张国强坦言,每小时30元的报酬是其坚持下来的动力。

  大培训针对特定病例的具体培训对培训内容的考核,张国强成为“标准化病人”,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2001年6月张国强开始了大培训,“持续了一个月,一周三堂课,一上午或一下午。”培训中,张国强接受了解剖、生理、内外科等基础医学知识的强化教育。

  “回来后需要自己复习,想干这个活就得学。”虽然授课老师尽可能地将专业术语转化成最通俗、最简易的语言,但对于离开课堂已久的张国强来说还是有些吃不消,“刚开始听不懂,慢慢的能听出些眉目了。”

  7月开始具体病种的针对性培训,涉及到的病种被设计成病历形式。张国强拿到的第一个病历是胃癌,“必须要弄明白病历的所有内容,再按病历的要求扮演病人,必须表现出真正病人的反应,包括病人的表情、动作、声音及情绪,要逼真可信。”

  相对于理论知识,张国强对有表演性质的病种培训更感兴趣,也更自如。

  培训完成后要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走人。

  对考核过程,张国强用极其严格来形容,“我躺在床上,一边是3个教学委员会的老师,他们都是真正的医生,有的还是教授。3个人分别负责头、前胸、四肢,他们在对我问诊、查体时故意说错、做错,考核我的辨别能力。如果错的地方我发现了,就证明我察觉出来了;否则证明我的判断能力不合格。然后由3个老师统一打分,通过了,就可以作为‘标准化病人’上岗了。”

  一星期后,张国强拿到了上岗通知。

  第一次模拟的病症是胃癌

  “先把病历的内容弄明白,把术语翻译成普通话,以问答的形式备好课,回答的话要符合病人的社会角色、文化层次。”

  

  张国强第一次作为“标准化病人”对医科院校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是在2001年9月,“我接触到的第一个考生是一个女孩子,是全身查体从头到脚182项考核。这样的考试不需要我模拟症状,我只需要配合着做动作就行。”

  “觉得很新鲜。”这种新鲜缓冲了张国强的紧张,考核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一个接一个进来,张国强一遍一遍按要求重复着动作,20个学生每人在张国强身上做一遍182项全身查体科目。事后,张国强对自己的耐受力感到惊讶。现在每次考试一天20个学生,已经成为常态。

  完成了简单的配合工作后,张国强对自己可以开始进入模拟病人阶段抱有很高期待,“从接到病历就开始惦记着这事。”

  胃癌是张国强接到的第一份模拟病历,他需要模拟胃癌的各种症状,并通过表现这些症状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

  第一次模拟病人张国强很在意,“先把病历的内容弄明白,把术语翻译成普通话,以问答的形式备好课,回答的话要符合病人的社会角色、文化层次。”

  考试那天用张国强的话说,把自己饬了饬,“因为衣服要符合扮装者的身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真实角色,提供真实的问诊环境。”

  12年后,张国强清晰地复述出当时的对话:

  学生:你好,哪里不舒服?

  张国强:我觉得心口疼。

  学生:您是一直这么瘦,还是迅速消瘦下去的?

  张国强:我一直不胖,这半年更瘦。

  ……

  “我故意按糊涂话说,但这个学生不错,没有我说什么信什么,查体手法也准确,我给了她中等偏上的分。”张国强说,扣分部分是学生没有问胃癌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柏油性便。

  下一个考生分被扣得很惨,“这个男.同学白大褂没有系扣,查体时手法不对,按压得很疼,然后直接告诉我,你得了胃癌。这要是在医院还不把患者吓跑了。”张国强说,“我不只考核他们掌握的知识,还要考察他们的道德规范,医风医貌和人文关怀。”

  “我就是医学院校教学当中的一个补充环节。学生们毕业考试,我作为其中一项,考核他们的问诊和查体技能。我对学生的手法满意,就是他们的胜利,不满意,他们就会被扣分。”张国强说。

  作为“标准化病人”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单用“辛苦”形容,被学生们摸来摸去所产生的不舒服感是一个自然心理过程。12年之后再说到这个,张国强已经很坦然了,“老师培训时会特别强调这些,是有心理准备的。不让脱衣服,人家怎么查啊,一些学生手法不行,触碰时确实很不舒服。”

  很厉害,是张国强对自己的评价,“只要和学生一照面,就能判断出这个学生能不能过。说不好听的,给个后门,比如给个提示学生都能过,但我们有职业道德。” 

  12年,由新鲜到常态

  “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有时也腻,但没敷衍。这个职业好汉不爱干,赖汉干不了。因为做‘标准化病人’是一本良心账,应付差事与尽职尽责效果相差甚远。”

  

  12年里,张国强先后模拟过胃癌,心绞痛,内科胆囊、食管反流等病症,“每换一个病种都要进行再次培训,所以这个行当需要不断的培训。”

  张国强说:“我现在模拟什么病状都可以。”

  12年的经验让张国强将学生分成两种,“有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他来以后会主动和你套近乎,实际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老师让我过去吧。我碰到这样的学生都会按学校要求去做,绝不放水。而碰上好学生,确实舒服,视、听、扣、触,程序都对,都非常规范。”

  张国强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分三个方面:问诊技巧,查体技巧,态度。问诊技巧是指问诊过程中漏掉哪些内容,查体时漏查的、查错的项目;查体技巧是指问诊、查体是否熟练,是否按时完成;态度是指是否有礼貌、有耐心、是否介绍了自己的姓名、是否考虑到病人的利益、是否避免了加重病人的痛苦。

  三方面考核后,张国强会在答题卡上打上对应的分数并做出点评。“点评是很有挑战性的,要发现每个问诊者不同的长处和亮点。”张国强说,对每个学生做出适当的点评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

  12年里每年学生毕业考试阶段是张国强最忙碌的时间,“我在医大和沈阳医学院同时做‘标准化病人’,每个学校的考试期在10天到15天,‘标准化病人’都会提前一个月拿到考试表,以便我们安排时间。”

  平均每天8小时,20个学生已经是满负荷,但张国强依旧希望多排班,“多挣钱啊。”

  张国强坦承:“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有时也腻,但没敷衍。这个职业好汉不爱干,赖汉干不了。因为做‘标准化病人’是一本良心账,应付差事与尽职尽责效果相差甚远。既然做这个了,就把他做好。”

  “负责任对咱是有好处的,你想啊,指不定哪一天我真病了,给我看病的就是我考过的学生呢。”张国强的想法很有意思。

  医学院校里上至校长下到学生,遇到“标准化病人”时都会说一声SP(英译简称)老师好,以示对他们的尊重。

  对此张国强很有感触,“学生们叫我一声老师,让我心里有极大满足感,我感觉受到了尊重。”

  相对于在医学院校里受到的重视,外界几乎不知道有“标准化病人”这个群体的存在,除了亲友外,他们几乎不与生人接触,这也是我们除了张国强外,试图接触这个群体其他人而未果的原因。

  张国强说,没有同行或熟人介绍是见不到“标准化病人”的,更别说和他们面对面。至于什么原因造成了“标准化病人”对外界的戒备,他也说不清楚。但他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在外面穿得人五人六的,到里面让人摆弄,会被笑话的。”

  张国强说,他做“标准化病人”的事,除了老伴、儿子知道外,朋友中没有一个知道的,“和他们说了也不懂,索性就不说了呗。”

  沈阳具体有多少“标准化病人”没有官方数字,做了12年的张国强是老资格,他给的数字是不足百人。

  沈阳“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招募公告一般都张贴在医院这样的特定场所,招募的是一些自由人。2008年沈阳医学院组建“标准化病人”队伍时,就是在自己的附属医院张贴的公告。

  “标准化病人”是稀缺资源

  对医学院校来说是一种标志。现在进行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有一站问诊和检体是用‘标准化病人’来做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本身这种评价形式,在医学院校就是代表了它的水平。学校有这种考试,证明学校教学水平达到的一定高度。”

  

  目前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应用了“标准化病人”考试。

  张国强说,医科大学“标准化病人”工作时间点有两个:一是大三学生学完诊断学后,要用“标准化病人”对大三学生进行182项全身查体考核;另一个是学生毕业考试时,“标准化病人”作为其中一项对学生进行问诊等考核。而沈阳医学院多在学生毕业考试阶段运用“标准化病人”。

  对于“标准化病人”的有限使用,沈阳医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处处长景汇泉说:“‘标准化病人’是个稀缺资源,沈阳没有多少,全国也没有多少。”

  目前国内有少数医院和高校在应用“标准化病人”,沈阳医学院目前有24名。

  以张国强从事这个行当的时长,他对沈阳这个群体了解的比较多,“沈阳‘标准化病人’有交叉也有特定,医大知道我在医学院做,因为给的报酬不足以应对日常生活。”

  说起“标准化病人”对医科学生临床技能的帮助,沈阳医学院6年制临床医学英语班娄佳成认为**一个优点是:“重现了现实中医院真实的诊疗过程。”

  娄佳成第一次接触“标准化病人”是在2010年临床技能培训时,当时“标准化病人”模拟的是急性心肌梗死,2011年毕业考试,娄一次面对3位“标准化病人”对他的考核,每个考核时间为半小时到45分钟。

  让娄记忆深刻的是“对学生的打分相对客观公正”。目前娄处于实习阶段,有了实践检验,娄的感觉是,“标准化病人对学生适应岗位要求很有帮助。”

  对于“标准化病人”的出现,沈阳医学院院长肖纯凌给出了原因,“医学院校原来都是上临床去接触病人,现在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老师带学生实习时,患者不愿意让学生触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病人’。”

  2008年,沈阳医学院启动了“标准化病人”项目。肖纯凌说:“对学校而言‘培训标准化病人’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

  肖纯凌认为这些投入是值得的,“‘标准化病人’建立起来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培养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真正有奉献精神的‘标准化病人’对医学教育事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医学院临床医学在校生每一届是600人,如果我们有100名,6个学生能有一名‘标准化病人’,效果会更明显。”对医学院现有“标准化病人”的数量,肖纯凌并不满意。

  跟随医学院组建“标准化病人”全程的景汇泉从教学角度解释其作用,“对医学院校来说是一种标志。现在进行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有一站问诊和检体是用‘标准化病人’来做的。客观结构化考试本身这种评价形式,在医学院校就是代表了它的水平。学校有这种考试,证明学校教学水平达到的一定高度。”

  和国外相比,景汇泉认为:“只是把第一步学来了,在国外‘标准化病人’一般应用在两个阶段,一是二年末,二是四年末。二年末是阶段性考试,四年末是终结性考试。”

  “我们最终目标应该是应用于教学。”景汇泉的观点。

  “标准化病人”甫一出现,对其争议没有停止过,赞成者认为,“标准化病人”只是一种辅助化的教学手段,为医学生模拟了一个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反对者理由亦很充分,“标准化病人”本身是一个健康人而不是病人,他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

  对此肖纯凌的观点是:“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6月4日到12日,张国强的时间不再由自己支配,“沈阳医学院的毕业考试在6月进行,半个月之前我拿到了考试排班表,从早上8:00开始,到下午16:00结束,每天8个小时。”

  “还有1天,我今年的考试期就全结束了,”6月11日下午16:30分,张国强走出了沈阳医学院临床教学试验中心,“13天里,我模拟的都是心绞痛症状。”

  张国强再次以“标准化”身份面对学生,要在3个月后,“特别想和老伴一起考一次。”张国强的老伴09年也成为了一名“标准化病人”,模拟是儿科病儿的家长,“她是替补队员。”

  老资格的张国强常常在老伴面前“卖弄”一下技巧,“沈阳像我这样做了12年的‘标准化病人’不多了。”

  (文中“标准化病人”张国强为化名)

  ‘标准化病人’建立起来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培养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真正有奉献精神的‘标准化病人’对医学教育事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标准化病人的优点:

  1.标准化病人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或测验中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的病例的问题,标准化病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提高了测验的有效性。   

  2.每个考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病人和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3.标准化病人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评判,这是以往任何测验手段所不能做到的。   

  4.标准化病人的考试手段可以有效规避医学考试中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   

  5.省略了考官参与观察和评分,节省了考试的开支。

  6.标准化病人考试方法更接近于临床实际。

  标准化病人的缺点:

  训练标准化病人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训练成本比较高。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训练是根据实际病人的病历,训练要采用各种技术,以帮助“演员”身临其境。通常培训一个标准化病人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病历。

  2.训练受训者表演。训练不仅要围绕病历的内容,也要注意病人的感情,受训者要根据培训教师的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训练。

  3.受训者如何进行评估和提供反馈。

  4.实际模拟。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