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手机版网址 https://m.kq133.com/F3

大新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山间传来嘹亮唢呐声

2012-06-21      来源: 广西新闻网   访问量:211    在线投稿

农曾伟生前在工作

“山间唢呐,这纯粹的青铜,是奔放的狂飙,是信仰与火焰浇铸的太阳,是灵魂与热血锻造的绝唱!

  山的唢呐,凝固着历史的大音希声,蕴涵着生命的呼啸、大山的气度、江河的沸腾!

  山间唢呐,我们民族这古朴而又悠久的豪迈,润和着大山里苍茫与博大的胸怀。” 

                                                                  

                               __________  自农曾伟《山间唢呐》

 

    农曾伟,广西大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内部印发县报《今日大新》总编,一位普通的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十三年的基层职业新闻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诗歌,挖掘、培养了一百多名通讯员,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到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文如其人,让我们通过农曾伟的文章、诗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一起来了解这位基层新闻人无私为公、忘我工作的高贵品质。

大病若无 忘我工作

   2011年4月28日,在大新县组织的身体检查中,农曾伟被查出患有晚期肝癌,但他瞒着同事,把“死亡通知单”藏在身上,忍着病痛的折磨,每天照常上班,采访、编稿、布置工作。从获悉患病到去世的150天时间里,他仅仅躺在医院里休息两天两夜。即使是在病床前,他也不忘工作。

  2011年9月29日凌晨3点,农曾伟出现了吐血便血不止的情况,在妻子和亲戚的要求下,他住进了医院,离家前,他还特意带上手提电脑,以便审查稿件。在医院,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农曾伟,输液的时候还坚持审稿,但此时的他,双手连托住电脑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让女儿帮忙扶住电脑,艰难地审看稿件。

2011年9月30日,农曾伟去世,年仅49岁。

   1999年,农曾伟调到大新县《黑水河报》当编辑,从此开始了他职业新闻文化人的历程。2004年,《黑水河报》停办,大部分同事都选择离开,只有农曾伟留了下来。此后,大新县成立新闻中心,负责编辑出版内部期刊《大新工作》,2004年,《大新工作》改为内部赠阅的《今日大新》,农曾伟担任大新县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今日大新》的编审和排版等工作。从此,写稿、审稿、改稿,培养通讯员,都成了农曾伟的日常工作。从2004年3月到2011年9月,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农曾伟一个人承担着《今日大新》的稿件编审和排版工作,共编排了400多期《今日大新》,先后在《广西日报》、《左江日报》等报刊发表100多篇新闻作品,先后荣获“广西电台优秀通讯员”、“左江日报优秀通讯员”等30个荣誉称号。

从参加新闻工作到患绝症的4300多个日夜里,农曾伟很少睡个安稳觉。从发现病情到去世的五个多月里,农曾伟仅仅躺在医院两天两夜。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9月26日上午10时许,农曾伟病情已极度恶化,可他坚持在女儿的挽扶下来到办公室,审定第228期《今日大新》大样。此时的他脸色腊黄,脸庞凹陷,但面对工作,他依旧头脑清醒,在同事们认为已经校改得比较完美的样稿上,他还发现多处错漏,包括语句表达方式、别字、词语错用、标点符号等大大小小13个错漏。完成样稿的审改工作后,他一再叮嘱年轻的责任编辑黄艳娇说:“编审报纸要认真再认真,仔细再仔细。”

   在农曾伟看来,《今日大新》起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达群众心声的作用,是连着党和百姓的桥梁,他的工作就是要搭建维护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及时、准确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反映群众的呼声。

“新闻宣传是我一生的无悔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农曾伟如是说。

 “作为一名党员,他每天都在‘创优争先’;作为一名新闻人,他每天都在基层‘走转改’;作为一名业余诗人,他的诗作获得过全国大奖却仍默默甘于淡泊;而作为肝癌晚期病人,他在生命垂危之际,深深牵挂的仍是版面上的正确导向和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在为《农曾伟诗文选》作序时这样写到。

 

   荣誉背后  有你的支持

“你的笑靥是我笔管里的流不完的墨水,串串思念滴落在我洁白的信笺上,当远方的紫燕将我的心轻轻叼走,你的笑靥便贮满了我生命的祝福。”

“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在给妻子潘彩莲的写的情诗中,农曾伟如此写道。

然后,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对他而言,没有节假日一说,只要一有工作,他一定是在第一线,对于家庭,他无暇照顾。

2002年冬季的一天,妻子有事外出,留下当时2岁大的儿子嘉臻,叮嘱农曾伟在家照看。中午,趁着小嘉臻午休的时间,农曾伟赶到办公室编稿,这一忙就是一个下午,傍晚,邻居打电话过来,他才想起家里还有个儿子需要他照顾,等他赶回家中,才知道儿子醒来后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哭了一个下午。

妻子潘彩莲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但一直没有找到固定工作,只好靠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每天去投送报纸,一天下来,忙碌近10个小时能赚20元钱。因为工作需要,农曾伟有很多机会与县领导一起,但他从未以这种便利为妻子谋求有固定收入的体面工作。

2010年9月,潘彩莲因病住院,需要动手术,农曾伟陪了2个小时,手术一结束,他就把妻子的妹妹找来,自己又回单位赶稿。妻子住院7天,出院前,他破天荒陪了一个晚上。其实,所谓“陪”,农曾伟是带笔记本电脑来的,他在病房里写稿直到深夜。

“即使晚上痛得难以忍受,他仍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在电脑前写稿件、排版。每天上班,即使药瓶随带在身旁,也改变不了他对工作的执着。对新闻、文学、摄影事业的热爱成了他工作不息的动力!” 回忆起相伴多年的丈夫,妻子潘彩莲早已泣不成声。

得知自己患病后,农曾伟特意与家人一起去了一趟大新德天瀑布,留下了一张让观者无不动容的全家福。


   提携新进 亦师亦友

“冯老师,您好!写新闻要新、短、快,切忌流水帐罗列,题目要新颖、醒目、吸引人……”农曾伟认真细致地回复******投稿的福隆中学教师冯炳武。

2008年4月,当时在福隆中学任教的冯炳武组织学生举办演讲培训班,写了新闻稿《福隆中学举办演讲培训班》投给《今日大新》。

“你原来的题目《福隆中学给学生进行演讲培训》不太有新意,建议你把题目改成《福隆中学出了‘小演讲家’》”。简短的几句话让冯炳武激动不已,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第一次投稿就被选上了,编者还细心地修改了一些不通顺的语句。后来这篇通讯稿件也被《左江日报》刊登,成为了他写作生涯中的处女作品。

“因为他,我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冯炳武说。

在农曾伟的悉心指导下,调光圈、调焦距、保持拍摄姿势,这些摄影知识冯炳武也一一学会了。农曾伟还告诫他:“写稿要做到准确,写文学要生动。”冯炳武曾经创下在同一天的《今日大新》上,有10篇文章包括新闻稿件、散文、教育论文同时刊发的纪录。现在,冯炳武考上公务员,在县委组织部就职。

看到别人进步,在农曾伟看来是件快乐的事。在朋友们的眼里,农曾伟是一位好老师,是一个知心的朋友。

苏志伟是大新县榄圩乡康合村一位农民,是农曾伟相识20年的笔友,做过代课教师,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笔耕不辍。1991年,苏志伟萌生了写一部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小说的念头。于是,这位农民开始了小说《石榴情》的创作,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写作。在此期间,因生活拮据,苏志伟一度中断了写作。是农曾伟的支持和鼓励,使得苏志伟得以继续写作,农曾伟自己的工资也不高,直到过世时也才一千三百块钱,养家糊口,平时都要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即使是这样,农曾伟还是从不多的工资中抽出部分资助苏志伟,并不时给苏志伟以鼓励,让他有条件有信心坚持写作。终于,历时18年,苏志伟创作出了一部17万字章回体小说《石榴情》。

黄德民、黄绍松、周雅慧、何勇新、李建勤、……这一连串的名字,时常出现在《今日大新》上,大新县的通讯员队伍由1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200多名,这其中,不知凝聚了农曾伟多少的心血!

   农曾伟的一生,犹如一首激扬、嘹亮的唢呐乐曲。

他在诗歌《大山的儿子》中写道,“迎着故乡的初升彩霞亮开那不改的乡音自豪地大声呼喊:我是大——山——的——儿——子。”作为大山的儿子,农曾伟有着山一般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手中的笔,记下了大新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传出来自大山的的声音。

   2012年6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正式发文追授原大新县新闻中心副主任农曾伟同志“自治区优秀**员”称号,并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向农曾伟同志学习。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图片

本周 本月 

热门资讯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