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篇《广州儿童就医困难重重三甲医院儿科却一再压缩》的报道(据《羊城晚报》),让人们热议纷纷。家长们都感叹:给孩子看病实在是难啊! 一边是儿科看病需求量大,另一边却是儿科医生没人愿做。很多大医院,包括市妇儿中心、多家三甲综合医院儿科都招不够儿科医生。为什么? 首先,众所周知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没有尊严,医患关系紧张……”,还有工作实在太累,夜班又多,经常四五小时不能喝水上厕所。有儿科医生朋友一本正经地说:“这样下去,不但短命,连猝死的危险都有。” 辛苦点,累点,如果收入够高,也有大把人愿意做。但最糟糕的偏偏是儿科医生的收入接近行业最低。据笔者不完全调查,自本市医疗系统全面实行合同制以来,最近5年新毕业的医学生进入各大医院儿科的收入只有每月3000-5000元,其中,在门诊上班更是偏低。 为什么医院不提高工资待遇来吸引医学生做儿科医生呢?医院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据某些医院管理人士透露,综合医院儿科基本是亏损的,住院部还好点,儿科门诊亏得比较多。因为儿科门诊只有挂号费收入和较少的检验费提成,没有什么治疗收入。医院都要自负盈亏,没有一个院长会为儿科门诊开更高的奖金待遇吸引医学生,从而让医院亏得更多。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综合性三甲医院儿科都处于萎缩状态中。 儿童就医难,实际更多体现的是看门诊难。医院不能为儿科的门诊医生开出更高的待遇,跟挂号费太低不无关系。据笔者了解,省内多家大医院儿科也有一些激励措施来吸引儿科医生。但由于诊金太低,也只能开出可怜的0.2-0.4元/个普通号的提成。但诊金和待遇如此低,如何留住人才? 古人云:“宁诊十男子,不诊一妇人;宁诊十妇人,不诊一小儿。”此话怎讲?因为给小儿看病,要么遇到不会说话只会哭的婴儿;要么是幼儿就算会说也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只有大孩子才会表达准确。婴幼儿的病情除了描述并不清楚的家长外,只有靠医生的细致观察。除了准确了解病情难之外,医生还要和小儿的不合作时刻做斗争。在强烈的哭声下,医生就算再高明,听诊也听不清,常常会发生误诊被家属投诉甚至追打。十多年前,三甲医院初次核价时,考虑到儿科诊治的困难,儿科所有收费比成人上浮20%.但前几年,不知何故,又给保守的卫生部门取消了,造成儿科更加弱势。 挂号费主要是诊金,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在广州,医生的劳动价值只有3元(另加1元挂号费,挂号共4元)。连专家号都只有6-8元(不算特诊),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据调查,北京和上海普通号5元,专家号北京14-20元,上海18-30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本市多家大医院曾经开过夜诊,缓解了看病难。十年前夜诊的普通号就是7元,也没人喊贵。但保守的省卫生厅反而在7-8年前把夜诊普通号强行降至4元,导致多家大医院取消夜诊,加剧了看病难。 一边是儿科看病难,好多需要就诊的患儿家长挂不到号;另一边是诊金便宜造成许多有时间的本地患儿重复就诊,挤占宝贵医疗资源,造成有些交通不便的真正需要就诊的患儿挂不到号。笔者的许多儿科医生朋友都反映有些简单的疾病,例如咳嗽、腹泻或感冒发烧,本来2-3天看一次就足够。但每天都遇到好几个一天看2-3次的患儿,不止一个家长说,“反正挂号便宜,连教授号都几块钱,我又有时间。让医生盯紧点,怕出事!”此话令人唏嘘,也真正反映了在高物价、高房价的广州,如此可怜的诊金与社会脱节到了什么地步?!假如保守的省卫生厅还不采取相应措施,从今年儿童节开始,儿童看病还会越来越难,儿科医生只会越来越少。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