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完工的台大医院旧大楼为文艺复兴风格之热带建筑,被台北市列为市定古迹。 台大医院志工正在为老年患者提供帮助。 台大医院内设置有自助划价、缴费、挂号机,大大减少了排队人潮。
当大陆医患恶性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之时,海峡对岸的台湾医界也不平静。一起医疗纠纷诉讼中医院与医师被判赔3000多万元(新台币,下同,4.6元新台币相当1元人民币)医界反弹激烈;护士投书媒体控诉“血汗医院”,医护人员“过劳”问题再次被“引爆”,卫生部门出台新政“安抚”……健保制度护航下的台湾医疗体制,优点突出、隐忧不少。 1. 挂号不难 收费不贵 以记者的亲身体验来说,台湾医疗体制**的优点,是挂号不难、看病不贵。 驻台期间,记者因病需到医院就诊,按惯性思维决定去******的公立医院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台大医院),但又担心挂不上号也不知道该找哪位医生。打开台大医院的网页,研究了“该看哪一科”和“医师查询”的内容后,决定选择擅长关节病的骨科主任蔡清霖。网页上列明有现场挂号、网络挂号和人工电话预约三种方式,医师依诊疗科别及病人状况确定名额。有些医生的号注明“为教学诊,可能等候时间较长”。蔡主任次日下午即有门诊,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电话,居然挂到了号!因是初诊,接线员反复叮嘱须于下午3点前到医院报到。 下午2点半到了台大医院,正在寻找挂号报到处,立即有两位50多岁的志工(志愿者)迎上来指路。填写了相关资料后,被告知可以到诊室门口候诊了。不用交挂号费吗?答不用,最后一并结账。诊室门口候诊的人不算少,但还能找到座位。诊室门紧闭,上方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就诊号码,但护士们还是出门多次叫号以确保没有遗漏。为了提高看诊速度,病人看诊结束后即退出诊室,护士稍后将开好的处方送出,同时详细向病人讲解注意事项。这天下午蔡主任有50多个病人,记者是倒数第5个,轮到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进入诊室,只见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看完诊仍不肯离开,抓着医生不停发问。有经验的护士过来牵住她的手,温柔亲切地说:“婆婆,你有什么事都交给我吧,来,我送您去拿药。”连哄带劝地将老婆婆送走,蔡主任开始给记者做检查。考虑到记者没有健保,又带了以前的X光片,蔡主任说:那就不用重新拍X光片了。根据你的情况,我认为不必手术,也不用吃药,静养即可。给你预约了两个星期以后的号,但如果你到时感觉无不适,就不用来了。 最后结账,挂号费100元,诊察费347元。而如果是持有健保卡的病人,只需支付100元的挂号费,诊察费和药费基本由健保负担。忘了带健保卡也不要紧,先自费结账,7天之内来退费即可。 此次看病的体会是:台湾人看病基本不花钱,医生护士态度好,没有过度检查和大量开药,不用反复排队划价交费,没挂上号可找医生加号,一般都会同意。如果说有缺点,那就是等候时间较长,不过,这跟记者是初诊有关系。台大医院规定,复诊的病人按预约号码就诊,如果到院时已过号,则以当时应诊号码隔二号就诊,预约的病人还可上网查询看诊进度,以决定到院时间。 2. 医护过劳 人才流失 台湾人看病不难不贵,得益于1995年开始实施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这个覆盖率高达99%的健保制度被称为台湾奇迹,民众所交纳的健保费约为个人月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约医疗机构就诊,缴付自付部分,其余费用由医疗机构与“健保”管理部门――“健保局”定期结算。台湾没有分级转诊制度,健保卡可以在绝大部分公私立医疗机构、小诊所甚至药店使用。自由选择医院、保费低、给付项目完整――台湾健保好处多多,令许多欧美发达国家都羡慕不已。 但这个台湾人满意度颇高的健保制度,自上路以来就面临许多争议,其中**的问题是政府负担过重、财政面临危机。为此台湾卫生部门一直致力推动健保制度改革,但涉及保费调涨的部分争议颇大、步履维艰。 健保价廉物美,衍生出医疗资源被滥用的问题。许多台湾人有事没事喜欢往医院跑,据媒体报道,一位台湾民众一年内共“转战”了119家医院,共看病438次。为了缓解大医院的人潮压力,健保的支付标准实行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向经过转诊的患者倾斜、向不住院或住院时间短的患者倾斜等措施,希望引导患者就近就便就医,引导逐步建立逐级转诊制度。举例而言,如果在小医院就诊挂号费只需50元,而到台大医院就要100元,药品的自付比例也会提高。 政府还在媒体投放了大量公益广告,呼吁人们就近看病,不要总往大医院跑。但习惯的改变非一朝一夕可以建功,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大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堪负荷。据台湾医学生联合会统计,台湾住院医生平均每周总工时为110至120小时,即使是卫生部门统计的76.4小时,也都远远超过“劳动基准法”工时上限48小时。但根据台湾现行法律,医师不受“劳基法”保护。医师出身的前“立委”沈富雄曾说过,台湾的健保之所以能成功,原因在于台湾的医师太卖力了,不少医师一天至少看120个病人(美国平均约30个)。 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过劳之外还有薪水低的问题。3月底,高雄某医院护士打着点滴上班的图片被媒体披露,此后不到一个月,这名护士便因癌症去世;一名护理师投书媒体,揭露“血汗医院”黑幕。台湾某医院一名护士现身说法告诉媒体,她白天要照顾8位病人,小夜班要照顾15位病人,大夜班要照顾20位病人,每天工作10到11个小时是很寻常的事。她的年薪为60万元,但每月底薪只有2.5万元。据了解,目前健保的护理给付只够付护士七成薪水,医院只能以降低护士薪资福利、紧缩护理人力来应对经营成本的增加。恶劣的工作条件、偏低的薪资导致护理人员大量流失,据统计目前全台护理人员的缺额达7000多人。 4月23日,因应护理界的呼声,台湾卫生部门宣布,健保今年将投入约20亿元,其中7.5亿元用于补助新聘护理人员,医院每增聘1名住院护理人员,健保每月补贴2万到3万元且回溯自今年1月生效。 3. 纠纷频出 医病双输 近年来,随着赴台游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大陆人有机会体验台湾的医疗服务。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是:比硬件,大陆医院和台湾差不多甚至更好;比软件,台湾医护人员好太多了。 虽然台湾医生护士也存在超负荷工作的问题,但对病人基本都能做到和颜悦色、耐心细致,医患关系总体来说相对和谐,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台北马偕纪念医院退休医生张家豪认为:首先这与台湾医界的伦理有关,医者父母心,一代一代的医生都奉行这样的理念。再说,医院总体来说是服务行业,台湾大大小小的医院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态度不好,人家为什么非要上你这里来看病呢? “大陆叫医患关系,台湾叫医病关系。我们对医护人员都有入职教育,医院也有投诉机制,认真处理民众投诉。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标准、有关机构对医院进行评鉴,并与健保给付挂钩。如此多管齐下,态度恶劣的医生不太可能生存。”台中市卫生局局长黄美娜说。 医病关系相对和谐,并不是没有冲突。“台湾没有医生被砍杀这样的恶性暴力事件,但急诊室暴力还是有的,所以我们在医院搞急诊室暴力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和保安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黄美娜说。2011年,台湾媒体曾报道了多起急诊室暴力事件,部分医生遭拳打脚踢。为此,台“卫生署”要求全台22县市卫生局,转知并督导辖内医院急诊室,落实出入人员管制、警民联机、配置24小时保安、张贴防暴力海报;设立急诊室独立出入口,将诊疗区与候诊区作明显区隔等。 医病关系相对和谐,也不意味着没有医疗纠纷。“台湾没有立案审查,打官司的门槛很低,医疗纠纷不少。”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法律顾问许文彬说。近年来台湾的医疗纠纷有上升趋势,据台“卫生署”保守估计,每年医疗纠纷案件约一两千件。今年4月初,一起车祸病患医疗纠纷在台中宣判,医院与3名医师被判连带赔偿3000多万元,引发神经外科医学会高度反弹。 负担重再加高风险,导致近年来台湾急重症、内、外、妇、儿科出现了一波波的出走潮,医生们纷纷转向不必值班、工作轻松而风险又低的科别,皮肤科和牙科成为热门之选。业内人士警告:重症医疗逐渐失去优秀人才,医生采取保守性医疗,对台湾的整体医疗质量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据许文彬律师介绍,目前,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正积极推动针对医疗法第82条的修法,强调“医疗刑责合理化”,而台“卫生署”也一直力推制定“医疗纠纷处理法”及“医疗伤害补偿条例”。“医疗纠纷处理法”草案采“调解强制、仲裁任意”原则,明定医疗纠纷事项在起诉、告诉或自诉前,应先依“法”进行调解。“医疗伤害补偿条例”强调共同分担风险、强制保险概念,由当局设立医疗伤害补偿基金,基金来源由病患、提供医疗者及当局三方承担。还有人建议比照汽车强制保险推动强制医疗第三者责任险,一方面协助分担医生及医疗机构风险责任,另一方面可合理有效解决医疗纠纷,促进台湾的健康医疗生态。 修法立法路漫漫、变数多,但好在这些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已越来越高。台湾舆论指出:上述问题若长此下去,只能是医病双输。医生曾是台湾人最羡慕的职业,当年只要考上医学院,还没当上医生,就有热心人上门提亲,买房买地都有人抢着掏钱借你。而现在,日趋恶化的劳动条件、高风险渐成医界的代名词,医界人才的流失成为现实。凡此种种现象都非民众之福,相信也不是健保制度所乐见。 12万家医院招聘,60万名医生护士求职,上康强医疗人才网 www.kq3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康强药师网无关。康强药师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